在1990年代末,結構性投資工具(Structured Investment Vehicle, 簡稱SIV)作為非銀行金融機構在市場上崛起,迅速吸引了投資者的目光。它們主要透過發行短期負債來籌資,然後將資金投資於較長期的、高收益的资产,試圖賺取利差。這種操作模式為投資機構創造了大量的收益,並引發了金融界的重大變革。
SIV的核心在於集資與投資之間的利差,這使它們能夠在不暴露於利率或貨幣風險的情況下,運用其資本進行長期投資。
由於SIV的設立通常為離岸公司,因此規避了銀行所面臨的稅收與監管問題,進一步吸引了大量投資者。這些機構被標籤為“非銀行金融體系”的一部分,在金融危機爆發前,SIV的數量與資產規模迅速增長,甚至在2007年的高峰期達到了約4000億美元的管理資產。
SIV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88年,當時由花旗集團的銀行家Nicholas Sossidis和Stephen Partridge-Hicks首次推出了兩個名為Alpha Finance Corp.和Beta Finance Corp.的投資工具。他們的創新使得SIV成為金融市場中一個熱門的投資選擇。
「Alpha Finance是為了應對當時資本市場的波動而創建的,投資者需要一種高評級的工具,能夠提供更穩定的回報。」
隨著時間的推移,SIV的成功吸引了更多類似機構的進入,在2004年至2007年間,該市場的資產總額實際上翻了三番。然而,這一繁榮並未持續太久,到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使所有SIV都宣告破產。
SIV通過發行商業票據(CP)和中期票據(MTN)來籌集資金,這些資金則被用於購買長期資產,如抵押貸款支持證券(RMBS)、公司債券等。這些資產的收益率通常高於其負債成本,因而創造出利差。儘管這一模式在危機爆發之前看似相當成功,但實際上存在著潛在的風險。
SIV的運作模式基本上與傳統的信貸利差銀行相同,但是其杠杆操作卻顯著高於許多傳統銀行,使其在追求利潤的過程中相對脆弱。
隨著美國次貸危機的加劇,投資於次級抵押貸款的SIV經歷了重創。雖然大多數SIV的資產管理高達數百億美元,但當風險情緒回暖時,市場對這些資產的評估迅速惡化,流動性市場開始出現流動性危機,SIV面臨的困境逐漸浮現。
在金融危機期間,SIV的資產估值迅速下滑,這使得它們無法如常續發新票據以償還到期的負債,導致了整個市場的崩潰。
儘管SIV本身並不直接參與抵押貸款的評估,但與傳統銀行的信貸風險管理相比,其風險評估往往過於依賴統計模型,導致對於市場下行風險的認識不足。這一點在市場崩盤時愈加明顯。
在SIV的整個運作中,固有的風險包括流動性風險與信用風險。在市場不穩定性上升的情況下,SIV可能面臨資產價值下降的風險,這將進一步影響到其償還短期負債的能力。
「大量SIV在未能有效評估其組合中的風險時,最終導致了整個結構化金融體系的崩潰。」
隨著時代的變遷,SIV的崛起和隨後的崩潰成為了金融市場複雜性的縮影,也是對未來金融創新中秉持更高透明度和風險控制的警示。這場金融危機不僅改變了銀行體系的運作模式,也重新定義了投資者對風險的認識。未來的金融界,將如何避免重蹈覆轍,以實現更可持續的發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