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28日至2月4日,一個高空氣球從中國起飛,橫越北美空域,包括阿拉斯加、西加拿大和美國大陸。這一事件引發了廣泛的關注與討論,尤其是在美國國防部最終於2月4日將其擊落後。這顆氣球給美國政府帶來了挑戰,也提高了人們對於空中監控技術的認識。不過,美國是如何發現並追蹤這一巨型氣球的呢?
據美國國防部的報導,這顆氣球在被擊落前,已經在北美空域運行數天,並且其飛行路徑與結構特徵並不一致於一般氣象氣球。
美國對於這顆氣球的監控始於其在中國海南島的發射,當時的氣象狀況使得氣球能夠隨著風勢漂流至美國本土。根據情報分析,這顆氣球最後經過了阿拉斯加,並在加拿大上空飛行,最終進入了美國空域。在發現問題後,美國國防部立即啟動了預警機制。
一位美國安全官員指出,道路上出現的這類高空氣球往往在雷達上呈現出極小的回波,讓探測變得相當困難。
氣球的高空飛行增加了其隱秘性,這讓美國在初期的偵查中僅能依靠偶然的目擊與出現的報導。根據外媒報導,氣球的首次目擊出現在2月1日,當時一名乘客在商業航班中居然看到了它。隨著更多人拍攝並報導此事件,國防部和相關機構才開始切實關注這一目標。
國防部發表聲明,氣球在美國上空飛行時並未對地面構成軍事威脅,這次的行動主要是為了蒐集情報。
除了追蹤氣球的移動,國防部還加強了對其後續行動的監控。例如,在氣球掠過北美的時候,美國空軍也動用各種偵察飛機和早期預警系統來觀察其設備。根據官方的資料,氣球被判定攜帶有情報收集設備,且非傳統氣象氣球所能比擬。
一些專家指出,這顆氣球攜帶的技術表明其可能不僅僅是用於氣象觀測,而是有可能涉及收集信號情報的行動。
2月4日,隨著氣球進入美國南卡羅來納州的空域,為了避免對民眾安全造成威脅,軍方決定在海上將其擊落。這一行動不僅引發了全球媒體的高度關注,也引發了美國與中國之間的外交緊張。
最終,美國軍方成功地在南卡羅來納州海岸將氣球擊落,並啟動了對殘骸的打撈作業。根據報導,擊落氣球的行動表明了美國在面對可能的空中威脅時,採取了更為主動的防範策略。
在事件結束後,聯邦調查局表示將對回收的氣球殘骸進行詳細分析,旨在深入瞭解此次事件的真相及其技術。
這一事件不僅展示了先進的空中監控能力,也引發了對於國家安全和空中隱私的更大討論。這到底是一次科技演示,還是未來可能出現的一系列行動的先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