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癌腫瘤(carcinoid tumor)是一種慢性增長的神經內分泌腫瘤,起源於神經內分泌系統的細胞。這類腫瘤通常成長緩慢,有時可能會出現轉移。在一些情況下,類癌腫瘤會分泌過量的生物活性物質,如血清素,並導致所謂的「類癌症候群」。然而,許多類癌腫瘤在生命的絕大部分時間內都沒有明顯的症狀,通常是在其他疾病的手術中偶然被發現。
「所有的類癌腫瘤都被認為具有惡性潛力,即使有些在發現前並不表現出任何症狀。」
根據數據,約10%的類癌腫瘤會分泌過量的血清素,這會導致潮紅、腹瀉、呼吸困難以及心臟問題。類癌腫瘤最常見的起源位於小腸,特別是迴腸,也可見於闌尾及直腸。它們的生長速度通常較大多數惡性腫瘤為慢,這使得許多患者在診斷時已經處於較嚴重的健康狀況。
很多時候,類癌腫瘤在早期並不會導致明顯的症狀,大部分患者在沒有明顯警告的情況下,依然保持正常的生活。當腫瘤增大或開始轉移時,才可能出現相關症狀。這使得它們的診斷變得更加複雜,及時辨識其存在至關重要。
「大約6%的類癌患者會出現類癌症候群,這主要是因為腫瘤分泌神經內分泌物質進入全身循環。」
雖然類癌腫瘤生長緩慢,但一旦出現轉移,情況則會急劇惡化。例如,轉移至肝臟的病例最為常見,並且治療選擇有限。治療類癌腫瘤的首選方案是手術切除,但當腫瘤已經轉移且被認為無法治癒時,則需尋找其他治療選項,如放射治療或生物治療。
由於類癌腫瘤的隱蔽性,當被檢查或診斷時,很多時候已經是晚期。最主要的方法包含電腦斷層掃描(CT)或核磁共振成像(MRI),這可以幫助醫生評估腫瘤的擴散狀況,以及相應的檢測生物標記以提供額外信息。
「及早檢測和識別類癌腫瘤是提高生存率的關鍵。」
診斷后,患者需要定期隨訪,特別是對於那些已經確診的偶然性類癌腫瘤患者,通常需要每三個月進行一次檢查。
隨著醫學的進步,對於類癌腫瘤的理解正在增長,研究人員也在努力探索更有效的療法。例如,放射治療如177Lu-DOTA-octreotate及131I-mIBG在一些研究中顯示出效能,但目前仍屬於實驗階段。未來,這些可能成為對付類癌腫瘤的有效方法。
類癌腫瘤的潛伏性以及其診斷的挑戰性提醒我們對身體的變化保持警覺,適時檢查至關重要。雖然有些類癌腫瘤可能不會在一生中表現出症狀,但了解它們的存在,及其可能帶來的後果,是否足以促使我們關注身體發出的訊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