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癌腫瘤(carcinoid tumors)是一種來源於神經內分泌系統的緩慢生長腫瘤,最常見於腸道,特別是小腸和闌尾。儘管它們的生長速度較慢,但仍然具備惡性潛力,並可能通過轉移造成嚴重的健康問題。
類癌腫瘤的特點是可以分泌一系列激素,最著名的是血清素,這會導致類癌症狀群的發生,症狀包括臉部潮紅和腹瀉等。
這種病變不僅局限於消化系統,還可能影響呼吸道以及其他部位。根據研究,大約 10% 的類癌腫瘤患者會出現類癌症狀群,這意味著患者的健康受到進一步的影響。
儘管許多類癌腫瘤在早期往往無症狀,但當發展到一定階段時,它們可能會引發一系列不適感。諸如臉部潮紅、出汗、腹痛,以及嚴重的情況可能導致心臟問題,這些都是類癌症狀群的常見症狀。
對於某些患者,類癌腫瘤的分泌活動可以導致色氨酸不足,最終引發煙酸缺乏,這也是一種相當棘手的健康問題。
這些症狀的發生主要歸因於腫瘤的分泌物質直接影響身體的代謝和內分泌系統。類癌腫瘤最常見的出現部位是小腸,特別是迴腸。
類癌腫瘤一旦轉移,將可能導致更為複雜的情況。轉移對患者的生活品質造成的影響,特別是對肝臟的轉移,會引發如潮紅、腹瀉及心臟瓣膜疾病等症狀。根據統計,只有少數(約 6%)的類癌患者會發展成類癌症狀群,且這些患者中有一半的情況會影響到心臟。
更令人擔憂的是,某些類癌腫瘤能夠表現出比傳統腫瘤更為激進的行為,特別是在類癌症狀群患者中可見的情況。
因此,及早對類癌腫瘤的檢測和診斷至關重要,這關乎患者的預後和治療選擇。
在面對類癌腫瘤的治療時,目前能夠提供的最佳治療選擇是手術,尤其是對於局部腫瘤的患者。如果腫瘤已經轉移,則會變得相對困難,治療時會使用類似於輻射治療以及化療的方案,儘管這些方法的效果並不理想。
近年來,某些新的療法如樂伐替尼等放射藥物已進入臨床試驗,顯示出延長生存期的潛力。
此外,某些類賀爾蒙治療如央素類似物也可能對減少腫瘤的分泌活性及抑制腫瘤增殖有幫助。這些治療選擇常與干擾素療法搭配,具有覆蓋不同類癌腫瘤類型的潛力。
類癌腫瘤這一概念於 1907 年由德國病理學家奧本杜爾(Siegfried Oberndorfer)首次提出,這一名稱意指其在微觀下顯現的惡性特徵但又具有良性腫瘤的行為特性。隨著後世對它們的進一步研究,類癌腫瘤被更全面地認識為起源於腸道的內分泌細胞的腫瘤。
雖然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已對類癌腫瘤進行了重新定義,學界對此問題還是存在著一定的爭議,這也使得在不同文獻中對於類癌腫瘤的區分上變得複雜。
今天,對類癌腫瘤的認識與研究仍在繼續,伴隨著新療法的探索與適用性評估。
那麼,在面對這種神秘且類癌的腫瘤時,我們應該如何妥善應對,以提升患者的生存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