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學領域中,Pygmalion效應揭示了一個驚人的現象:高期望會促進性能進步,而低期望則可能導致性能退步。這一理論源自於希臘神話中,雕刻師Pygmalion對自己創作的完美雕像的愛戀,使得雕像化為現實。心理學家羅伯特·羅森塔爾和萊諾爾·雅各布森在其著作《課堂中的Pygmalion》中阐述了教師對學生的期望如何能塑造學生的學習成就。
高期望能引導學生朝更好的方向發展,而低期望則可能使他們墮入學習的失敗。
研究表明,當教師被告知某些學生將成為“智力花朵”時,這些學生往往會表現得更優越,顯示出比其他學生更大的進步。反之,如果教師對某些學生的能力持懷疑態度,這些學生的表現則會受到削弱。這就是Pygmalion效應的核心所在,它強調了教師期望的力量。
羅森塔爾和雅各布森的研究設計清晰簡單:在加州的一所小學中,所有學生在學年的開始時進行了智商測試,結果未告知教師。教師們被告知,其中約20%的學生被認為是“智力花朵”。在學年的結束時,再次對這些學生進行測試,結果顯示這部分學生在智商測試中獲得了顯著的提升。
這項研究的結果支持了期望能積極或消極影響他人的表現的理論。
Pygmalion效應不僅在教育領域中受到重視,其應用範圍也擴展到了工作場所和軍事訓練中。例如,在以色列國防軍的訓練中,如果教官被告知某些學員具有特殊的領導潛力,這些學員往往在行為上有所改變,表現超過了對照組的學員。此外,在護理領域的研究指出,護理人員對病人的期望也會影響病人的康復速度及情緒狀態。
儘管Pygmalion效應的觀點受到廣泛討論,但也有學者提出了批評。一些研究顯示,羅森塔爾和雅各布森的原始研究在方法上有缺陷,所使用的智商測試存在問題,可能並未如他們所聲稱的那樣準確地反映期望的影響。更至少有三十年的研究數據表明,雖然自我實現的預言在教室中確實存在,但其影響程度通常是微小且短暫的。
當教師與學生相處時間足夠長後,之前的期望效應幾乎降至零。
研究也指出,Pygmalion效應在性別之間的運作可能不一致。不同於男性,女性在被要求提高工作表現時,未必會如預期般有所突破。此外,對於在實際組織中應用Pygmalion效應的倫理爭議,也需引起重視。如果因應用而欺騙了員工或管理者,這種信任的損失將難以挽回。
透過教師的期望,我們可以推測學生的生活軌跡會被如何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