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態需求迴避(PDA)的起源如何影響了其診斷?Elizabeth Newson的研究有什麼突破?

病態需求迴避(PDA),亦被稱為極端需求迴避(EDA),是一種被提出的疾病,作為自閉症譜系障礙的一種子類型,其特徵在於對日常社會需求的極端避免。這種行為表現出極度抵抗他人要求與期待的行為,甚至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活動,比如刷牙,或是去遊樂場這類期盼的活動,都可能引發逃避行為。

當需求無法避免時,病人可能會出現恐慌發作或情緒崩潰的現象。

Elizabeth Newson的研究歷程

在1970年代,Elizabeth Newson在諾丁漢的兒童發展研究診所首次將PDA作為自閉症的一種獨立障礙進行研究。當時,診所裡大部分被轉介的孩子都被認為是非典型的。許多孩子展現出與自閉症相似的行為模式,但其轉介醫生對是否能診斷感到不確定。

隨著Newson在1994年成為諾丁漢大學的發展心理學教授,她在首次講座中專門討論了病態需求迴避綜合徵。

1997年,PDA社會在英國成立,由患有PDA特徵的孩子的家長組成,並於2016年1月成為登記慈善機構。這一運動在隨後的幾年內在全球範圍內影響了對PDA的認知,特別是2003年Newson在《兒科疾病檔案》中發表的文章,呼籲將PDA認可為華獨特的綜合徵。

PDA的特徵與診斷現狀

PDA的主要指標是對日常社會需求的非典型抵抗。這些需求可以廣泛理解為社交互動或任何合作機會。對於PDA而言,需求可能包括即使是簡單的指令,例如「該做功課了」或是其他的社交行為,如握手。與一般幼兒偶爾的不合作行為不同,PDA患兒的抵抗行為卻是極端的,會嚴重干擾到他們的日常生活。

這些孩子可能會用各種手段來逃避需求,甚至表現出故意的震驚行為,如故意踢人,且常常不會感到羞愧或悔恨。

對PDA的診斷爭議

儘管PDA擁有獨特的表徵,但在目前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和《國際疾病分類》(ICD)中並未列入。因此,所有顯示PDA行為的患者往往都基於自閉症的標準進行診斷。至2014年,依然沒有被正式承認的診斷標準,導致許多醫療專業人員對此病的認識存在爭議。

調查顯示,PDA患者一般會表現出社交互動和溝通的困難,這使得他們更頻繁地被診斷為對立挑戰障礙(ODD)。

PDA的成因與背景

一些專家認為,PDA的核心原因是自閉症患者對社會要求的高焦慮水準。這種焦慮使得他們在面臨需求時感到缺乏控制感,因此必須逃避這些情境。據報導,大約40%的自閉症患者同時患有焦慮障礙。

呼籲更廣泛的認可

在2011年,英國國家健康與護理卓越研究所(NICE)指出PDA已被提議作為自閉症譜系的一部分,但未展開更深入的討論。皮特·吉爾伯格在2014年指責這一疾病的存在及其治療干預面臨重大挑戰。提升世人對PDA的認識,有助於許多家庭及患者獲得更適切的支援和資源。

隨著越來越多的案例被報導,對PDA的理解逐漸深入,然而,仍有不少疑問與爭論存在於學術界和醫療界。

在PDA的診斷及其發展過程中,Elizabeth Newson所做的研究標誌了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如今,PDA作為一種潛在的獨立診斷仍然受到討論與探索。這是否意味著我們未來可能會對這種障礙有更全面的理解和更有效的治療方法呢?

Trending Knowledge

為什麼病態需求迴避(PDA)至今尚未被正式診斷?其研究面臨了哪些挑戰?
病態需求迴避(Pathological Demand Avoidance, PDA)是一種提議中的障礙,雖然其特徵類似自閉症譜系障礙,但至今尚未被正式診斷。這一情況引起了學術界和臨床實務的廣泛關注,尤其是針對其獨特行為特徵的理解和識別。 病態需求迴避的特徵與挑戰 病態需求迴避的主要特徵是對於一般社交要求的非典型抵抗。這種抵抗可能影響到日
什麼是病態需求迴避(PDA),它如何與自閉症譜系障礙不同?
病態需求迴避(PDA),又被稱為極端需求迴避(EDA),是一種被提議的新興障礙,且被視為自閉症譜系障礙的子類型。這種狀態的特徵在於對於要求或預期的異常迴避,表現出對社會需求的強烈逃避。任何要求,例如日常活動(如刷牙)或渴望的活動(如前往遊樂場),都可能引發迴避行為。如果要求無法逃避,可能會導致恐慌發作或情緒崩潰。 <blockquote> 病態需求迴避的主要跡象是對正常社
如何辨識病態需求迴避(PDA)?內在與外在的特徵有何不同?
病態需求迴避(PDA)或極端需求迴避(EDA)是一種被提議的疾病,其特徵表現為對社交需求的極高避免,對日常請求或期望的拒絕程度超過典型行為。這種情況可能在無法避免需求時引發恐慌或突然的情緒爆發。不同的個體面對的需求可能會帶來截然不同的反應,因此辨識PDA的特徵尤顯重要。 病態需求迴避的歷史與背景 病態需求迴避最早由英國心理學家伊莉莎白·紐森(Elizabeth Newson)在1

Respon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