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辨識病態需求迴避(PDA)?內在與外在的特徵有何不同?

病態需求迴避(PDA)或極端需求迴避(EDA)是一種被提議的疾病,其特徵表現為對社交需求的極高避免,對日常請求或期望的拒絕程度超過典型行為。這種情況可能在無法避免需求時引發恐慌或突然的情緒爆發。不同的個體面對的需求可能會帶來截然不同的反應,因此辨識PDA的特徵尤顯重要。

病態需求迴避的歷史與背景

病態需求迴避最早由英國心理學家伊莉莎白·紐森(Elizabeth Newson)在1970年代提出,並在1990年代得到更廣泛的關注。此次研究的起點是她在諾丁漢兒童發展研究診所對一些被稱為典型 autism 的兒童進行的評估。

病態需求迴避的核心在於,對於任何期望,即使是日常活動,例如刷牙,或渴望的活動,例如去遊樂場,都可能引發這種迴避行為。

面對需求與期待,這些兒童可能長期表現出強烈而不尋常的抗拒,從而影響到他們的日常生活。這樣的狀況不僅限於兒童,成人也有可能出現類似特徵。

PDA的主要特徵

辨識PDA的主要特徵可分為內在與外在的表現。內在的PDA通常表現為個體在面對需求時的隱性反應,與他們的情緒波動和逃避行為有關,這種表現通常不易被外界察覺。

相對於內向的PDA,外向的PDA個體在面對觸發時會有明顯的情緒反應,例如情緒爆發或焦慮。

而外在的PDA則可能包括與他人互動時的強烈情感爆發、控制行為、攻擊性和焦慮等情況。研究表明,PDA的特徵可能與多動症(ADHD)以及情緒不穩定有著密切的聯繫,而不僅僅限於自閉症。

鑑別PDA的挑戰

在目前的診斷標準中,PDA尚未被列入《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或《國際疾病分類》(ICD)。若要得到認可,必須有足夠的共識及臨床歷史的記錄。然而,值得注意的是,PDA的特徵在學童中可能與對立違抗障礙(ODD)等其他診斷相重疊。這使得PDA在診斷過程中變得更具挑戰性。

PDA個體的社交技能往往表現得更加出色,並展現出更強的社交理解及更高的虛擬遊戲能力。

此外,障礙的命名問題也為PDA增添了複雜性。有些學者認為“病態”一詞帶有負面意味,建議使用更中性的名稱,如“理性需求迴避”。這表明,對於PDA的認識仍在持續演變中,如何正確理解和描述這種狀況成為當前重要的研究課題。

如何評估PDA的症狀

在現有的診斷工具中,極端需求迴避問卷(EDA-Q)常用於學齡兒童的評估。根據最新的研究,這個問卷已經進行了簡化,以減少性別及學業技能的偏倚。

評估時需考量的問題包括孩子是否會利用“離譜或震驚的行為”來避免需求,以及情緒反應是否瞬時變化。

然而,PDA的研究仍面臨方法學的挑戰,許多研究在選擇樣本方面可能存在偏差,需對於研究的廣泛性和有效性進行深入探討。

最後的思考

隨著對PDA認識的深入,無論是內在還是外在的表現特徵,如何能更好地識別和理解病態需求迴避的症狀,將有助於更有效地支持那些面對這一挑戰的人們。我們是否能更全面地理解需求迴避行為的根源及其影響呢?

Trending Knowledge

為什麼病態需求迴避(PDA)至今尚未被正式診斷?其研究面臨了哪些挑戰?
病態需求迴避(Pathological Demand Avoidance, PDA)是一種提議中的障礙,雖然其特徵類似自閉症譜系障礙,但至今尚未被正式診斷。這一情況引起了學術界和臨床實務的廣泛關注,尤其是針對其獨特行為特徵的理解和識別。 病態需求迴避的特徵與挑戰 病態需求迴避的主要特徵是對於一般社交要求的非典型抵抗。這種抵抗可能影響到日
病態需求迴避(PDA)的起源如何影響了其診斷?Elizabeth Newson的研究有什麼突破?
病態需求迴避(PDA),亦被稱為極端需求迴避(EDA),是一種被提出的疾病,作為自閉症譜系障礙的一種子類型,其特徵在於對日常社會需求的極端避免。這種行為表現出極度抵抗他人要求與期待的行為,甚至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活動,比如刷牙,或是去遊樂場這類期盼的活動,都可能引發逃避行為。 <blockquote> 當需求無法避免時,病人可能會出現恐慌發作或情緒崩潰的現象
什麼是病態需求迴避(PDA),它如何與自閉症譜系障礙不同?
病態需求迴避(PDA),又被稱為極端需求迴避(EDA),是一種被提議的新興障礙,且被視為自閉症譜系障礙的子類型。這種狀態的特徵在於對於要求或預期的異常迴避,表現出對社會需求的強烈逃避。任何要求,例如日常活動(如刷牙)或渴望的活動(如前往遊樂場),都可能引發迴避行為。如果要求無法逃避,可能會導致恐慌發作或情緒崩潰。 <blockquote> 病態需求迴避的主要跡象是對正常社

Respon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