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態需求迴避(PDA),又被稱為極端需求迴避(EDA),是一種被提議的新興障礙,且被視為自閉症譜系障礙的子類型。這種狀態的特徵在於對於要求或預期的異常迴避,表現出對社會需求的強烈逃避。任何要求,例如日常活動(如刷牙)或渴望的活動(如前往遊樂場),都可能引發迴避行為。如果要求無法逃避,可能會導致恐慌發作或情緒崩潰。
病態需求迴避的主要跡象是對正常社交需求的不典型抵抗,這種抵抗表現出強烈且過度的逃避行為。
病態需求迴避的探索始於1970年代,當時伊莉莎白·紐森(Elizabeth Newson)在英國諾丁漢的兒童發展研究診所對此進行了深入研究。該診所的多數兒童皆被視為不典型,並且大多數這些兒童的行為雖然讓醫師聯想到自閉症,但診斷時常遭到質疑。紐森於1994年被任命為諾丁漢大學的發展心理學教授,並在初次講演中專門討論了病態需求迴避症候群。在1997年,病態需求迴避社會在英國成立,旨在支持受此影響的家庭,並於2016年成為註冊慈善機構。
PDA的主要跡徵是向正常社交需求的抵抗,這些需求廣泛包括社交互動的機會。例如,讓孩子現在做家庭作業的要求,以及默默地提供握手的請求,這些都是被認為的需求。所有孩子都會在某些時期表現出一定的抵抗性,但PDA兒童的抵抗行為是極端且反覆的,並會干擾他們的日常生活。
在PDA中,對待需求的抵抗性不僅限於他人對他們的要求,甚至還包括他們對自己的期望,這種行為的結果造成了顯著的生活困擾。
PDA的特徵可以分為內化與外化兩大類。內化的PDA特徵是個體對觸發的反應較為安靜且內斂;而外化的PDA則表現出明顯的情緒,即當受到觸發時,可能會出現情緒崩潰和焦慮。通常,PDA的個體在社交互動和溝通方面也有顯著的困難,但他們在某些社會技能方面相對於典型的自閉症兒童表現出更高的社交興趣。
許多專家認為,PDA雖然有其自身的特徵,但仍符合社交互動和溝通的重大困難標準,表明其可能屬於自閉症譜系的一部分。
病態需求迴避目前不在《診斷與統計手冊》(DSM)或《國際疾病分類》(ICD)中列出。由於缺乏足夠的共識與臨床歷史,因此作為新提出的條件,PDA尚未達到需求的標準。因此,通常會診斷為自閉症,惟在某些情況下,根據其行為,有時會被診斷為對抗性違規障礙(ODD)。
雖然PDA在正式診斷上仍不被廣泛認可,但許多臨床醫生認可其存在並指出其治療時面臨的重大問題。
隨著時間的推移,對PDA的認可逐漸增加。2011年,英國國家健康與護理卓越研究院(NICE)表示其已被提出作為自閉症譜系的一部分,然而並未進一步詳細探討。醫學界的意見也出現分歧,有些學者認為「病態」這個詞匯帶有負面色彩,應更改為如理性需求迴避(RDA)或普遍自主驅動(PDA)等替代名稱.
病態需求迴避作為一個新的概念,其與經典的自閉症譜系障礙相比,展現了不同的行為模式及應對方式。隨著不斷的研究及討論,未來我們將如何更全面地理解並支持PDA患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