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室內出血(IVH),是一種腦內脈絡叢的出血,腦脊髓液在腦室系統中生產和循環,然後流向蛛網膜下腔。這種情況可能是由於外傷或出血性中風引起的。研究指出,大約30%的腦室內出血是原發性的,這類出血通常由於脈絡叢腫瘤、血管畸形或動脈瘤造成,而70%的腦室內出血則是繼發性,通常是由現有的腦內或蛛網膜下出血擴大而來。在中重度創傷性腦損傷患者中,約有35%出現腦室內出血的情況,這進一步表明,這種出血通常伴隨著廣泛的併發損傷,因此,預後極少良好。
腦室內出血的症狀與其他腦內出血相似,通常包括突發性頭痛、噁心和嘔吐,伴隨神志及意識水平的改變。局部神經系統體徵可能程度輕微或缺失,但可能出現局部及/或全身性癲癇發作。腦脊髓液的變色(黃染)也是常見特徵。
某些嬰兒可能無明顯症狀,另一些嬰兒則可能出現難以檢測的意識、肌肉張力、呼吸、眼動和身體運動的異常。
成人的腦室內出血通常由於外傷或出血性中風所致。
早產兒和非常低出生體重的嬰兒面臨著較高的危險。早產兒的腦室內出血多由於胚胎基質引起,而足月嬰兒則通常來自脈絡叢。這種情況在早產和低出生體重的嬰兒中尤為常見,並且並不常由外傷引起。相反,它被認為與腦部微細血管的通氣及血流變化有關,這些都是發育中腦部脆弱的表現。
診斷腦室內出血最有效的方法是使用CT掃描,該掃描能清楚顯示腦室內的血液。
對於不同程度的腦室內出血,通常分為四個等級:
等級 I 和 II 最常見,通常無後續併發症,而等級 III 和 IV 則最嚴重,可能導致嬰兒長期腦部損傷。
在妊娠期間,從24週到33週的單次類固醇給藥顯示可降低新生兒期腦室內出血的風險。對於早產兒的頭部擺放也被視為減少出血風險的方法,但仍需進一步研究來確定其有效性。
治療主要集中於觀察,並根據病人意識狀態的不同來選擇住院服務或神經重症監護。需要特別注意顱內壓(ICP)的監測,如有需要可使用腦室導管和藥物來管理,包括維持ICP、血壓及凝血功能。在更嚴重的情況下,可能需要安裝外部腦室引流以幫助控制ICP並排出出血,在極端情況下,則可能需要進行開顱手術。
針對新生兒,已有不同治療方案,如利尿劑療法、重複的腰椎穿刺及最近開發的新的治療方法(DRIFT)來降低高病發與死亡率。目前還需要更多高質量的隨機對照研究,以確定預防性肝素和抗凝治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對於嬰兒來說,胚胎基質出血與腦性癱瘓、認知障礙及腦室擴張相關聯。隨著醫學技術的進步,早產兒的生存情況有所改善,許多早產嬰兒不再面臨嚴重的腦性癱瘓,預計約15%會發展為腦性癱瘓,而27%的嬰兒在18到24個月後可能面臨顯著的神經感覺障礙。對於由高血壓引發的腦室內出血,其預後更為悲觀,尤其是伴隨顱內壓增加時;這可能導致致命的腦部疝氣。
研究表明,腦室內出血的發生率在出生後第一周內最為高峰,人們在應對這一挑戰時,是否有可能通過更先進的影像技術改善早期診斷和隨後的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