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城市規劃中,如何有效地融入自然與社區的需求,是每位城市設計師必須面對的挑戰。景觀城市主義作為一種新興的城市設計理論,強調城市不僅是建築物的集合,而是由互聯相通且生態豐富的橫向環境組成。這一設計理念的根源可以追溯到1990年代,當時概念的提出與環境危機及社會需求息息相關,提供了一種超越傳統建築形式的設計思路。
“城市的未來將是無窮無盡的景觀:心理和物理的,城市與鄉村的,流動的與凝聚的。”
景觀城市主義不僅僅著眼於美學表現,而是追求功能與生態的結合。它基於系統思維,將城市的運行視為一個整體,而非孤立的元素。這一理論是在1997年的芝加哥景觀城市主義會議上公開發表的,這場會議吸引了許多重要的講者,包括詹姆斯·科納(James Corner)與查爾斯·瓦爾德海姆(Charles Waldheim)等,這些人共同探討了景觀城市主義的實踐與理論基礎。
景觀城市主義提倡將“薄平面”作為城市規劃的基石。它並不依靠傳統的垂直建築體系,而是專注於地面水平的綠地與公共空間的佈局,這是一種向上沉澱的現代城市需要的反思。正因如此,許多城市在重新規劃過程中,都將這種設計理念融入其中,試圖在城市中建立底層的生態系統與社群網絡。
“景觀城市主義關心的是時間過程:理解任何環境的流動或改變的本質。”
新都市主義同樣是一種針對傳統城市設計的回應,然而其主要關注點在於增進社區的步行性,鼓勵社區內部的互聯性。與之相比,景觀城市主義則強調開放的綠地與環境的共生。這使得景觀城市主義在應對城市擴展、去密集化及環境變遷時,顯得越發重要。
景觀城市主義的核心理念認為,“薄平面”應該成為城市設計的出發點,這個理念在後現代的城市規劃中為我們提供了新的思考框架。通過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居住與開放空間的靈活整合,城市規劃者能夠創造出可持續的城市環境,讓人們在這樣的空間中獲得更好的生活質量。
“景觀是連接不同組成部分的第三種機械方式。”
透過將生態、社會與基礎設施三者結合,景觀城市主義的項目不僅僅局限於美化城市面貌,更重要的是提升城市的社會互動與環境質量。具體如《米蘭高架公園》(High Line)等案例,都展現了透過景觀城市主義實現的成功轉型。
然而,對景觀城市主義的批評聲音也不容忽視。許多批評者認為,這種設計理念的實踐往往僅限於形式上的華麗,可能無法深入解決社會不公、環境問題等根本性挑戰。有人指出,這些設計雖然吸引了學術界與商業投資者的目光,但在應對經濟弱勢群體的需求方面,卻並沒有取得明顯的成效。
“城市並非樹木,而是一片景觀。”
在對於景觀城市主義的思考中,如何能夠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考慮到社會公正與環境保護的需要,成為設計者們面對的新挑戰。景觀城市主義的出現,雖然提供了一種創新思維,但這條路徑的實施與實踐,需不需要更多的加強與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