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觀城市主義(Landscape Urbanism)是一種城市設計理論,主張城市是由相互連接的、豐富的生態水平場域構成,而不是單純的物件和建築物的排列。這種觀點與新都市主義(New Urbanism)形成鮮明對比,兩者皆是為了應對現代主義建築和規劃實踐的缺陷而產生,但對城市空間的理解卻大相徑庭。
景觀城市主義時常強調性能而非單純的美學,並利用基於系統的思維和設計策略。
自1990年代中期以來,景觀城市主義的理念逐漸形成並成熟。在最初的幾次會議上,眾多學者和設計師開始探索如何突破景觀建築、城市設計和建築學之間的界限。特別是1997年在芝加哥舉行的會議,向眾人介紹了這種新的理論形式,並激發了其在北美和歐洲的學術和實踐熱潮。
未來的城市將是一系列無窮的景觀,無論心理上或是肉體上,都市與鄉村交錯並流動。
新都市主義注重街道的連接性,意圖打造可步行的社區,而景觀城市主義則強調運用“薄層綠植平面”來重構城市秩序,並視綠地為城市規劃的基礎。這一切都在試圖繞過傳統城市規劃的缺陷,並提出了更具靈活性的解決方案。
在景觀城市主義的核心效應下,景觀取代了建築作為城市設計的基本要素。
景觀城市主義涉及四個重要的觀念,包括時間過程的理解、對自然過程的尊重、橫向設計的運用及適應性技術的整合。
景觀城市主義的實踐者須具備根據所處環境調整技術的能力。
包括千禧公園(Millennium Park)、奧林匹克雕塑公園(Olympic Sculpture Park)及高線公園(The High Line)等,為景觀城市主義的具體應用提供了絕佳範例。
景觀城市主義的批評者指出,這一理論往往是一個模糊的概念,過於注重華麗的形象而忽視了社會正義和生態公平等重要面向。有意見認為,它未能有效促進低收入及弱勢群體的利益。
批評者質疑景觀城市主義真正服務的對象,並指出缺乏與都市生態學的真實融合。
景觀城市主義作為一種新興的城市設計理念,通過強調綠色基礎設施和生態系統的整合,提供了一種與新都市主義不同的城市規劃視角。在當前面臨氣候變遷問題的情況下,推進可持續發展的城市設計方法尤為重要。那麼,您認為未來城市該如何平衡這兩種不同的城市設計理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