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障的定義涵蓋了任何使人們在社會中平等參與活動變得更加困難的情況。這包括了認知、發展、智力、心理、身體和感官等各種形式的殘障,甚至可以是多種因素的結合。殘障可以是先天的,也可以是在個人生命的某個階段獲得的。歷史上,殘障的認知往往基於有限的標準,但實際上每個人的殘障都是獨特的,並可視為一個多維度的社會身份。
「聯合國殘障者權利公約定義殘障包括:長期的身體、心理、智力或感官障礙,這些障礙在各種障礙的互動下,可能會妨礙一個人平等且有效地參與社會。」
在當代,對殘障的理解通常依賴於兩種主要的理論模型:醫學模型和社會模型。醫學模型將殘障視為一種不理想的醫療狀態,認為需要專業治療以糾正或改善殘障。而社會模型則認為,殘障是社會創造的限制,主要是針對那些與社會大多數人不同能力的個體。
這兩種模型在殘障理論中的爭論似乎是缺乏共識的焦點,還衍生出許多其他理論模型。社會學者在探討殘障時也注意到了社會結構和文化對殘障的影響,這促使學者們質疑使用人第一語言(例如「一個殘障人士」)或身份第一語言(例如「一位殘障的人」)的適當性。
殘障運動上的積極倡導者致力於爭取社會中殘障人士的平等權利與公平待遇,為了推動法律的變革,他們持續反對當前還存在的政治障礙。這些議題時常受到媒體傳播的影響,導致社會對殘障的誤解與刻板印象。一些殘障人士因此展開了自我倡導,嘗試尋求尊重及更具包容性的社會環境。
「殘障被視為一種身份,並根據個體的多重身份經驗不同。」
回顧歷史,對於殘障的看法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化,從古代人對殘障者的包容和照顧,到中世紀對於精神病的偏見,殘障的定義在不同社會和文化下有著明顯的變化。而可追溯到啟蒙運動時期,科學進步的過程中,學者們嘗試用各種新的標準來理解和區分人類的身體與能力。
然而,十九世紀的生物醫學的興起,將殘障納入醫學界的討論,並開始探討如何運用醫療手段來「治療」殘障。在這一過程中,殘障被標籤為需要糾正的缺陷。這種醫學模型的強調,還引發了許多社會的反思與討論。
「社會模型主張,殘障不是個人特徵,而是社會環境所造成的複雜條件。」
社會模型的提出,是對醫學模型的強烈反擊,這一模型強調了社會的責任,並促使人們關注如何改善環境,以減少對殘障人士的限制。至此,學術界和殘障人士社區之間的辯論越發熱烈。
目前,殘障研究學科正逐漸成為學術界一個重要的領域,其中探討了殘障的多重構造和歷史進程。學者們認為,殘障不僅是生物上存在的特徵,也是一種具有文化意義的身份,這意味著社會對於殘障的建構值得關注。
而當代對於殘障的理解,已經不再僅僅停留在生物學和醫學層面,社會研究揭示了文化因素以及社會風俗對殘障的影響。這些理論的產生,讓人們理解到,殘障是一個複雜議題,與性別、種族和其他身份認同密切相關。
殘障運動所倡導的解放思想,促使社會對於殘障的理解不斷進化,比如健全與殘障之間的關係也需要重新審視。隨著人們目睹殘障者的日常生活展現和對於社會參與的需求,倡導者們認為必須削弱傳統文化對殘障的刻板印象。
在如今的信息時代,殘障者和倡導者們透過社交媒體、自我表達等管道來提升社會的覺醒,鼓舞人們重新思考殘障的定義及其存在的意義。
最後,我們必須考慮,這場圍繞殘障的醫學模型與社會模型爭論,是否讓我們更深刻地理解每一個人是如何在這個多元社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