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思議的心理學:為什麼我們會認為世界是善良的?

在社會心理學中,「碎裂假設理論」認為經歷創傷事件可以改變受害者和倖存者對自己及世界的看法。這一理論由心理學家羅尼·雅諾夫-布爾曼於1992年提出,專注於負面事件對我們三個核心假設的影響:世界的整體善良性、世界的意義及自我價值感。這些基本信念是我們概念系統的基石,是我們最不容易察覺和挑戰的假設。它們形成了我們的「假設世界」,其定義為「一套強烈持有的關於世界和自我的假設,這些假設被信心滿滿地保持並用作識別、計劃和行動的手段」。

根據雅諾夫-布爾曼的說法,創傷生活事件會摧毀這些核心假設,而應對這些創傷的過程涉及重建一個可行的假設世界。

歷史背景

碎裂假設理論是在雅諾夫-布爾曼1992年出版的《碎裂假設:創傷的新心理學》一書中詳盡闡述的。她的早期研究專注於受害和創傷,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理論得到了廣泛的研究,並連接到其他心理學理論,如恐怖管理理論。

基本假設

根據雅諾夫-布爾曼的觀點,人們一般持有三個關於世界的基本假設,這些假設經過多年經驗的建立和驗證:世界是善良的、世界是有意義的,以及我有價值。這些是默默存在的假設,為我們的福祉提供基礎,也是我們生活導航的指南。正因如此,這些假設給我們一種相對的無脆弱感,使我們能夠在每個早晨醒來面對生活。

在她的書中,雅諾夫-布爾曼提到,她在與不同受害者群體進行研究時最常聽到的反應是,「我從未想過這會發生在我身上。」

世界是善良的

這一假設涉及個人對世界的整體印象,牽涉到兩個子假設:世界是作為一個實體的善良,和這個世界中人們的善良。世界和個人(朋友或家人)之間的善意從早期與養育者的互動中逐漸形成。這兩個思想可以通過選擇經驗分開發展,但並不排除彼此之間的影響。

世界是有意義的

第二個基本假設涉及到事件發生的原因,以及為什麼它們會發生在特定的人身上。有意義的世界就是一個有邏輯可循的世界,其中每個人的結果都與其行為或特質有關聯。當不公正的事件發生在「不應受到惡果」的人身上時,會被視為不公平。反之,假設一個好人會遭遇積極事件,而謹慎的人能夠避免負面結果。

自我的價值感

最後一個基本假設評價個人的自我觀,即自我是否為一個正面、道德及體面的存在,因此應當獲得生活的好結果。個人對自我價值的評估影響其生活的成功。這種積極的自我認同感使得個人能夠在面對生活挑戰時表現得更有效。

碎裂的假設

根據這一理論,有些極端事件會摧毀這些世界觀,這些事件可以是無辜的虐殺、重傷或遭受身體或情感上的虐待。例如,對於那些過著美好生活的人來說,這些強烈的變故尤其創傷,因為他們對世界抱有強烈的樂觀態度,這些觀點的崩潰會更具衝擊力。

重建假設

一旦個體經歷了這樣的創傷,必須創造新的假設或修正舊的假設,以便從創傷經驗中康復。因此,創傷的負面影響與我們的世界觀息息相關,如果我們修正了這些觀點,就能從創傷中恢復。個體需要重新建立一套能讓他們再次有效運作的概念系統,而這一過程因人而異,需要時間與支持系統的協助。

如何能夠從這樣的經歷中復原並重建自己所持的價值觀與世界觀呢?

Trending Knowledge

人生的轉折點:如何從創傷中重建自我價值感?
在社會心理學中,「破碎假設理論」指出經歷創傷事件能夠改變受害者和倖存者對自己和世界的看法。這一理論於1992年由心理學家羅尼·詹諾夫-布爾曼(Ronnie Janoff-Bulman)提出,主要探討負面事件對三個根本性假設的影響:世界的整體善意、世界的意義性,以及自我的價值感。這些基本信念支撐著我們的概念體系,並且是我們最不察覺和最不會挑戰的假設。它們構成了我們的「假設世界」,這是由C. M. P
震撼信念的力量:創傷如何改變我們的世界觀?
在社會心理學中,有一種名為「破碎假設理論」的想法,提出經歷創傷事件能顯著改變受害者和倖存者對自己及世界的看法。這一理論由心理學家羅尼·雅諾夫-布爾曼於1992年提出,專注於負面事件對人類三種基本假設的影響:世界的整體善意、世界的意義以及自我價值感。這些核心信念構成了我們的概念系統的基石,是我們最不容易察覺且不容易挑戰的假設。 <blockquote> 這些信念可視為我們的

Respon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