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會心理學中,「破碎假設理論」指出經歷創傷事件能夠改變受害者和倖存者對自己和世界的看法。這一理論於1992年由心理學家羅尼·詹諾夫-布爾曼(Ronnie Janoff-Bulman)提出,主要探討負面事件對三個根本性假設的影響:世界的整體善意、世界的意義性,以及自我的價值感。這些基本信念支撐著我們的概念體系,並且是我們最不察覺和最不會挑戰的假設。它們構成了我們的「假設世界」,這是由C. M. Parkes定義為「一組被堅定持有的假設,關於世界和自我的認知,用作識別、規劃和行動的手段」。根據詹諾夫-布爾曼的觀點,創傷性生命事件會破碎這些核心假設,而應對這些事件的過程涉及重建一個可行的假設世界。
這些假設是我們幸福感的基礎,幫助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導航。
該理論探索這三個基本假設的過程,我們對於世界的看法如何被創傷事件所挑戰。詹諾夫-布爾曼的研究強調,根本假設之一是「世界是善意的」,這意味著我們認為周圍的人和環境都是正面的。而擁有一個「有意義的世界」則表明我們能將事件的發生與特定個體的行為或性格相連接,這樣的世界可以預測我們的未來。而最後,對「自我是有價值的」的信念,則反映出我們對自身的正面評估,這在我們尋求成功時扮演著重要角色。
然而,當這些假設遭到挑戰時,尤其是由於極端事件,如親人的無端謀殺、身體重大傷害,或是遭受他人的身心虐待,這些情況會使人產生嚴重的創傷。對那些原本過著相對積極生活的人來說,這種假設的瓦解可能會引起更深層次的創傷。
失去了一切的那一瞬間,世界的善意就變得無法理解。
重建這些假設的過程是一項艱辛的挑戰。經歷創傷後,個體必須創造新的假設或修正舊的假設來從創傷經歷中恢復。 詹諾夫-布爾曼指出,個體的心理效應由於創傷事件會改變基本的生命假設,這就是「破碎假設理論」的由來。面對創傷,我們必需意識到事件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以及學會新行為來改變這些負面思維模式。
這一過程需要時間和足夠的支持系統,並因人而異。
許多人尋求治療協助,發現正面的療法,如長期暴露療法和認知加工療法,能幫助他們重建破碎的世界觀。前者通過讓病人熟悉創傷事件以減少負面思維,而後者則幫助病人以不同的觀點來理解創傷事件,逐漸形成正面的狀態。這是一種自我重建的絕佳途徑,引導他們朝向更積極的生活方式。
此外,儘管理論上破碎假設理論吸引了不少注意,實證研究則顯示其小效應。心理學家杰里米·克里夫頓(Jeremy D. W. Clifton)指出,儘管該理論在直觀上吸引人,但對於創傷是否確實改變根本的世界觀,尚需進一步深入研究。
信仰往往為人們提供了一種認知框架,以幫助他們理解和重建創傷經歷。
雖然創傷可能會破碎我們的假設世界,但它同時也可以是一個轉折點,促進我們自我價值感的重建。隨著時間推移,透過支持和自我反思,我們可以逐步重構自己的生活觀與自我認同。然而,在這個重建的過程中,受創者也必須接受自己作為受害者的經歷,並將其納入新的價值觀之中。
在生活的不同階段,你是否有過因為重大事件而重新評估自我價值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