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撼信念的力量:創傷如何改變我們的世界觀?

在社會心理學中,有一種名為「破碎假設理論」的想法,提出經歷創傷事件能顯著改變受害者和倖存者對自己及世界的看法。這一理論由心理學家羅尼·雅諾夫-布爾曼於1992年提出,專注於負面事件對人類三種基本假設的影響:世界的整體善意、世界的意義以及自我價值感。這些核心信念構成了我們的概念系統的基石,是我們最不容易察覺且不容易挑戰的假設。

這些信念可視為我們的“假設世界”,是一種堅定的信念系統,使我們能夠識別、計劃和行動。

根據破碎假設理論,創傷性生活事件會摧毀這些核心假設,而應對創傷的過程則是重建一個可行的假設世界。

歷史背景

該理論的發展和詳細說明源自於羅尼·雅諾夫-布爾曼於1992年出版的《破碎假設:通向創傷新心理學》一書。她的早期研究聚焦於受害者和創傷,之後這一理論迅速得到廣泛研究,並與其他心理學理論如恐懼管理理論相連接。

基本假設

根據雅諾夫-布爾曼的說法,人們通常對世界有三種基本假設,這些假設通過年長的經驗逐漸建立並確認:第一,世界是善良的;第二,世界是有意義的;第三,自己是有價值的。這些假設是潛在的,它們為我們的幸福感提供基礎,並指導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行為。

在進行不同受害者群體的研究時,雅諾夫-布爾曼聽到的最常見反應就是:“我從未想過會發生在我身上。”

世界是善良的

這一假設關係到個人對世界整體善良或美德的印象。它包含兩個子假設:世界作為一個實體是善良的,以及這個世界的人的善良。這些核心信念通常通過早期與照顧者的互動而形成。

世界是有意義的

第二個基本假設不僅涉及事件發生的原因,還涉及這些事件為何發生在特定的人身上。在一個有意義的世界中,事件按照某種邏輯和預測性發生。

自我價值感

最後一個假設評價個人自我為積極的、道德的,並因此理應獲得良好的生活結果。這一假設能促進個人在任務上的有效性和成功。

破碎的假設

根據該理論,一些極端事件會摧毀這些世界觀,挑戰甚至打破人們對世界和自我的基本假設。例如,意外的摧毀親人的暴力事件、重傷或遭受他人的身心虐待,都是特別創傷性事件。對於那些普遍生活積極向上的人來說,這些事件會造成更大的創傷,因為他們過於樂觀的假設會在受到強烈衝擊後陷入崩潰。

重建假設

一旦個人經歷了這種破碎假設的創傷,重建或修改舊有假設以從創傷經歷中恢復就變得至關重要。心理學家漢森和雅諾夫-布爾曼指出,甚至一些看似輕微的受害事件也會引起強烈的心理反應,使個人質疑之前理所當然的世界觀。

應對創傷經歷的過程開始於個人重新建立一個有效的概念系統,這需要時間,並且會因人而異。

在重建過程中,個體需要將作為受害者的經歷納入其新世界觀中,而這一過程能通過自我反思和擁有強大的社會支持系統來實現。

療法與應用

一些與創傷有關的療法可以幫助人們重建破碎的假設。例如,延長暴露療法和認知處理療法被發現有助於患者重建他們的世界觀。延長暴露療法可以讓患者通過熟悉創傷事件來減少負面思維,而認知處理療法則使患者能夠以不同的方式理解創傷事件。

證據與批評

研究顯示,宗教信仰能對創傷事件進行認知構建。這表明那些有信仰的人其創傷經歷,往往會改變他們的信念。此外,某些心理學研究顯示「破碎假設理論」在實證研究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其直觀的吸引力仍然存在。

結語

破碎假設理論提供了一種理解創傷如何影響我們對世界看法的視角。隨著我們重建信念系統的過程,或許能為更深層的自我探索和世界理解鋪平道路。在這樣的重建過程中,我們又能否更新我們對世界和自我價值的理解,以適應新的現實嗎?

Trending Knowledge

人生的轉折點:如何從創傷中重建自我價值感?
在社會心理學中,「破碎假設理論」指出經歷創傷事件能夠改變受害者和倖存者對自己和世界的看法。這一理論於1992年由心理學家羅尼·詹諾夫-布爾曼(Ronnie Janoff-Bulman)提出,主要探討負面事件對三個根本性假設的影響:世界的整體善意、世界的意義性,以及自我的價值感。這些基本信念支撐著我們的概念體系,並且是我們最不察覺和最不會挑戰的假設。它們構成了我們的「假設世界」,這是由C. M. P
不可思議的心理學:為什麼我們會認為世界是善良的?
在社會心理學中,「碎裂假設理論」認為經歷創傷事件可以改變受害者和倖存者對自己及世界的看法。這一理論由心理學家羅尼·雅諾夫-布爾曼於1992年提出,專注於負面事件對我們三個核心假設的影響:世界的整體善良性、世界的意義及自我價值感。這些基本信念是我們概念系統的基石,是我們最不容易察覺和挑戰的假設。它們形成了我們的「假設世界」,其定義為「一套強烈持有的關於世界和自我的假設,這些假設被信

Respon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