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數位化的社會裡,隨著社交媒體日益普及,越來越多人選擇通過網絡來建立並維護人際關係。根據社會信息處理理論(SIP),這樣的在線互動不僅能促進人際關係的發展,甚至在某些方面比傳統的面對面交流更具親密感。隨著我們在虛擬世界中投入時間,人際關係的質量發生了驚人的變化。
社會信息處理理論由 Salancik 和 Pfeffer 於 1978 年首次提出,此理論著眼於個體如何在社會環境中形成態度和做出決策。隨著科技的進步,Joseph Walther 在 1992 年重新引入該理論,並將焦點放在了計算機媒介交流(CMC)上。他認為,儘管線上交流缺乏面對面的非語言線索,但人們仍可以建立同樣深入的關係。
人際關係在網絡上或許會比傳統面對面溝通展現出更大的親密性。
社會信息處理理論將網絡交流過程分為三個階段:不個人、個人化和超個人。在不個人階段,因缺乏非語言線索,網絡交流被認為更為任務導向。隨著交流時間的增加,社會信息的交流隨之增加,進入個人化階段。在超個人階段,發送者可以透過選擇性自我呈現來塑造自己的形象,使線上的人際互動更具親密感。
在超個人階段,發送者的自我呈現得到了高度的控制,從而改善了人際關係。
許多研究指出,網絡交流的非語言線索的缺失會對關係發展造成負面影響。然而,Walther 的研究挑戰了這種觀點。他提出,透過持續而深入的交流,網絡關係可以同樣或更為親密。社會信息處理理論的核心在於印象管理,即發送者在交流過程中為他人塑造理想的自我形象。
印象管理使得在線交流成為一種獨特的建立親密關係的方式。
人們在網絡上構建的自我形象往往基於個人的期望和目標。根據 Higgins 的自我不一致理論,人的實際自我、理想自我和應有自我之間的差異會導致情感的不適。但在網絡環境中,使用者更容易表達出其「真實自我」,這使得在線互動中的連結更為強烈。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網絡交流可能成為未來人際關係的主要形式。透過社會信息處理理論的觀點,我們能夠理解,儘管面對面交流有其獨特的優勢,但網絡交流所帶來的親密感卻不可小覷。然而,在這個數位與人際關係交織的時代,是否真的能替代傳統的面對面互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