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烏地阿拉伯的和平計畫,最初於2002年在貝魯特峰會上提出,旨在結束阿拉伯-以色列衝突。這個計畫獲得了阿拉伯聯盟的廣泛支持,但以色列卻對此表示強烈反對。在以色列看來,這項計畫將會逼迫其撤軍至1967年之前的邊界,這在當時的背景下被視為「非開端」。
這個和平計畫提議以完全撤回以色列軍隊為條件,以換取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正常化關係。
該計畫提到的重點包括:以色列需撤回所有在1967年戰爭中佔領的領土,並建立巴勒斯坦國,且以耶路撒冷東部為其首都。同時,該計畫也要求解決巴勒斯坦難民問題。但是,這些要求對於以色列來說,無疑是對其國家安全和主權的威脅,因此遭到了政府的拒絕。
以色列政府以當時的總理阿里埃勒·沙龍的名義宣布,這樣的提案是「非開端」的,因為它無視了實際的安全需要。
沙龍政府的態度並不是孤立的,隨著時間的推移,以色列的政局也發生了變化。2015年,現任總理本雅明·內塔尼亞胡對該計畫表達了某種程度的支持,但隨後在2018年再次拒絕作為與巴勒斯坦談判的基礎,顯示出以色列對這一提案始終保持謹慎和抵觸的態度。
在這片土地上,衝突的歷史根深蒂固,使得任何和平計畫在提交後都面臨施行的困難與疑慮。內塔尼亞胡以新的安全局勢為由指出,過去的讓步未能帶來預期中的穩定,反而成為恐怖活動的溫床。
內塔尼亞胡曾分析過去兩年的撤軍行動結果,強調以巴之間的和平不會建立在以色列安全受到威脅的基礎上。
在面對國際壓力的情況下,以色列並未完全排斥與阿拉伯國家的對話。相反,他們尋求策劃反提案以促進和平進程,雖然這些提案還未被正式提出。無論如何,從傳統上對沙烏地提議的反應來看,以色列的安全考量始終佔據主導地位。
除了良多的政治考量,民意也促成以色列對該計畫的複雜反應。雖然在一篇聲明中有提到對和平的渴望,但民眾的態度又常常左右著政府的立場。實際上,根據調查,支持這項計畫的以色列民眾比例不超過三成。
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之間的和平之路,受到地緣政治與歷史的重重阻擾。
此刻的以色列,面臨著如何在保護自身安全的同時,尋求與周邊阿拉伯國家的和平。而沙烏地的和平計畫作為一次次面對新時代局勢的提案,終究未能在以色列這一方引發積極的回響。以色列的拒絕不僅僅是對計畫內容的質疑,更是對未來安全環境的深思熟慮。
這場衝突讓兩國在歷史上屢屢面臨選擇,而真正的和平究竟該如何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