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和平倡議(Arabic: مبادرة السلام العربية)是一項由阿拉伯聯盟於2002年在貝魯特峰會上通過的提案,旨在結束阿拉伯-以色列衝突。這項倡議的提出,正值中東和平進程的艱難時刻,因為早前的事件如以色列在1967年六日戰爭後的佔領,與隨後的暴力升級,使得和平的盡頭看起來遙遙無期。而這項倡議的出現,能否成為一場改變歷史的契機,或只是另一個無法實現的夢想呢?
這份倡議主要提出了關於恢復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之間的正常關係的具體條件,包括以色列必須撤回到1967年之前的邊界,解決巴勒斯坦難民問題,以及建立以耶路撒冷東部為首都的巴勒斯坦國。
這份倡議被認為是以色列-阿拉伯關係的一次重大轉變,是對先前的拒絕政策的反擊,並試圖為長期的衝突找到和平出路。
隨著巴勒斯坦權力機構由亞西爾·阿拉法特領導,在2002年阿拉伯和平倡議出爐的前一天,發生了一起重大事件——“逾越節大屠殺”,這場暴力事件讓原本期待的和平對話瞬間被衝突淹沒。儘管如此,阿拉法特立刻擁抱了這一倡議,並以未來的和平為重。
阿拉法特和其繼任者馬哈茂德·阿巴斯都向美國總統提出希望採納這一計畫,作為中東政策的核心。
然而,該倡議遭到了以色列時任總理阿里埃爾·沙隆的強烈拒絕,指出其要求以色列撤退至1967年邊界,使這一倡議自一開始便面臨重大阻礙。而哈馬斯等伊斯蘭組織則對此表現出分歧,最終在內部辯論後亦表示接受。這種復雜的立場使得和平進程不斷受到挑戰。
在2007年的利雅德峰會上,阿拉伯和會仍然堅定支持這一倡議,並未對其內容提出改變。阿拉伯聯盟的高層指出,當前的局勢已經到了必須尋求真正和平的十字路口。一方面,各方期盼和平的呼聲愈發高漲;另一方面,該倡議的缺陷和各種外部壓力則始終懸而未決。
雙方的撕裂狀態是否會在這一倡議的推動下得到改善?這成為了持續的熱議話題。
伴隨著美國及國際社會的支持,曾經的布什政府對於該倡議初期表示樂觀,認為這將成為新的合作基礎。奧巴馬總統在其上任初期也對此表示過肯定。歐盟及聯合國亦在多次會議中重申,這一倡議是推進和平的關鍵所在。
然而,歷屆以色列政府對該倡議的反應卻飽含矛盾。有些以色列官員在不同時間對此表示肯定,認為這是和平的希望,然而在新任總理內塔尼亞胡的主導下,再次拒絕了將其作為談判基礎的可能性。
阿拉伯和平倡議的形成,充分體現了各方對於和平的渴望與實現的艱難。雖然時至今日,不同勢力對於和平的理解及反應各異,但這份倡議依然意味著希望的延續與未來重建的可能。在未來的日子裡,這一倡議是否仍會如曙光般照進中東的曖昧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