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阿拉伯聯盟於貝魯特峰會上提出的阿拉伯和平倡議,揭示了阿拉伯世界對以色列的立場和期望。該倡議提議若以色列完全撤出佔領的領土,包括西岸和加沙地帶,阿拉伯國家將與以色列建立正常關係。然而,隨著倡議的提出,巴勒斯坦領導層與以色列之間的信任度持續下降。
據報導,當時的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主席雅塞爾·阿拉法特對該倡議表示了支持。他認為,這一提案有助於為長期以來的衝突提供和平解決的機會,並強調了建立巴勒斯坦國的重要性。
在看到倡議公開前夕發生的「逾越節大屠殺」,阿拉法特仍然強調和平談判的必要性,並呼籲結束敵對行為。
此外,阿拉法特及其隨後的繼任者馬哈茂德·阿巴斯都試圖將這一倡議納入美國的中東政策中,使之成為和談的基礎。雖然阿拉法特的支持引起了一些內部爭論,但他堅定地希望能透過國際社會的介入促成和平。
然而,哈馬斯的反應則顯得較為複雜。起初,哈馬斯對於這一和平倡議顯得內部分歧,但隨著時間推移,他們也逐漸表達了對該倡議的接受。這彰顯了巴勒斯坦內部力量之間的緊張關係和對未來的不同看法。
阿拉法特在多次公開聲明中強調,對於任何和平協議的接受,都必須以結束以色列的佔領為前提。
在以色列方面,當時的總理阿里爾·沙龍對此倡議表示拒絕,認為它根本無法成為談判的基礎。阿拉法特的支持反而被以色列政府解讀為無法確保安全的行為,進一步導致了和平進程的停滯。
阿拉法特的支持並未在短時間內得到回報。隨著暴力事件的頻繁發生,特別是2002年「逾越節大屠殺」,以色列政府加強了對巴勒斯坦地區的軍事行動,進一步削弱了阿拉法特支持和平的立場。
在面對如此複雜的局勢,阿拉法特是否能夠在內部及外部力量之間找到一條可行的和平之路?這無疑使不少人對巴勒斯坦權力機構的穩定及未來的和平進程產生了疑問。
隨著隨後幾年和平倡議的反復,雅塞爾·阿拉法特的遺產與和平的追求重新獲得了人們的關注。今天,我們不禁思考:和平的真正條件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