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對魚類蛋白質需求的不斷增加,魚類養殖(即魚類的商業繁育)日益成為滿足這一需求的重要途徑。根據報告,自2016年以來,超過50%的海鮮來源於水產養殖。這種改變不僅影響了我們的飲食習慣,也讓我們開始重新評估水產資源的可持續性和環境影響。
魚類養殖允許建立人工魚群,並提供足夠的餵食、保護以及容易的捕撈方式,從而減少對野生魚類的壓力。
魚類養殖是一種特定的水產養殖形式,這個過程通常涉及在魚塘或魚缸中繁殖魚類。這種養殖方式的興起,特別是在中國社會,這個國家目前獨佔了全球62%的養殖魚生產。對於全球範圍內熱門的養殖魚類,主要包括鯉魚、鯰魚、鮭魚和非洲鯧魚等等。
然而,魚類養殖的增長也並非沒有挑戰。特別是對於食肉魚(如鮭魚)而言,這種養殖實際上可能導致對野生魚類的需求增加,因為養殖魚通常需要以魚粉和魚油為食,而這些材料往往源自野生魚類。增加的需求使許多地區的野生魚類資源面臨枯竭的危險。
過去三十年來,水產養殖是漁業及水產養殖產量增長的主要驅動力,年均增長5.3%。
隨著魚類養殖的普及,水產養殖的類型也日益多樣化,其中包括廣泛的養殖方法,如集約水產養殖和擴展水產養殖。集約水產養殖協助提高單位面積的魚類生產,而擴展水產養殖則依賴於自然環境來支持魚的生長。這些方法的選擇通常基於場地的水質和可持續性等條件。
然而,魚類養殖對環境的影響不容忽視。特別是在擴展水產養殖中,開發人造池塘會導致許多自然棲息地的破壞,同時,農場產生的有機廢物也會損害生態系統的健康。研究表明,某些養殖場甚至產生的有機廢物與小城市每年所產生的相當。
魚類養殖的技術進步也促使新材料的使用,例如銅合金網,能有效防止微生物的滋生,改進養殖環境。
在許多魚類養殖場和養殖系統中,管理水質的能力是成功的關鍵。例如,集約化養殖系統需要精細控制水質,這樣才能減少魚類感染病原體的風險。因此,高度專業化的養殖場對於養殖者的知識和能力提出了巨大的要求。
這種需求的提升也促進了對魚類養殖的科技投資,尤其是在技術應用(例如水循環系統)的進步,使得養殖過程可持續發展變得更可行。某些新型系統不僅能提高養殖效率,還可以同時達到食物生產與環境保護的平衡,形成良性循環。
在這種背景下,我們也不能忽視養殖產業中女性的角色。2022年,24%的漁民和魚類養殖者及62%的後收穫部門工人都是女性,她們在這個領域內的貢獻日益重要。
魚類養殖在全球供應海鮮的同時,對我們的飲食習慣也造成了深遠影響。人們不再僅依賴於捕撈而嘗試養殖所提供的各種魚類,這使得魚類進入了更廣泛的菜單中。然而,我們應該如何評估這些變化所帶來的環境與飲食挑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