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人口持續增長,對於可持續食物來源的需求亦隨之上升。在此背景下,魚類養殖蓬勃發展,逐漸成為全球餐桌上的新寵。魚類養殖不僅能滿足日益增加的蛋白質需求,也為保護野生魚類資源提供了可能的解決方案。這一行業的發展不僅涉及生產與消費,還牽扯到環境保護與生態平衡的各種議題。
魚類養殖使我們能夠在人工環境中充分控制養殖過程,從而減少對野生魚類的掠奪。
魚類養殖,或稱為水產養殖,涉及在人工設施中如魚池或水族箱內商業性繁殖魚類,以供食用。這是一種特殊的水產業,輔助滿足全球對魚類蛋白質日益增長的需求。根據國際農業組織的數據,中國單獨生產了全球62%的養殖魚類,這顯示出魚類養殖在全球的首要地位。
隨著全球對水產品需求的增加,野生魚類資源卻面臨嚴重的過度捕撈與資源減少,甚至某些地區出現魚類絕跡的危機。魚類養殖提供了一個可持續的替代方案,通過在控製的環境中飼養魚類,使養殖者可以確保魚類的生長、健康及存活,更好地供應全球市場的需求。
魚類養殖的增長速度非常驚人,自2000年至2018年,年均增長率達五個百分點以上。
2016年的數據顯示,全球漁業與水產養殖的總產量達到8200萬噸,魚類養殖已成為主導漁業生產的驅動力。不過,這個行業並非一路平坦,特定類型的魚類,像是鮭魚,儘管盛行飼養,但還是存在對野生魚類的影響,因為這些魚類的飼料仍來自於捕撈的魚類。
當前,水產養殖可分為兩大類:擴展式水產養殖與集約式水產養殖。擴展式水產養殖更多依賴自然水域,環境負擔較小,適合生產如鮭魚等高價值品種;而集約式水產養殖則需要嚴格的水質管理及病害防治,這對技術和資金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魚類養殖所產生的有機廢物,若未妥善處理,將對周圍水生生態造成傷害。
然而,這些水產養殖的方法並非沒有爭議。擴展式養殖雖然對環境要求不高,但其對生態的影響仍不容小覷。例如,養殖場的設立往往伴隨著自然棲息地的喪失,而高密度養魚也會增加逃逸風險,可能對本土生態造成侵犯。集約式養殖對水質、病害的要求則進一步提高了生產的難度,並增加了環境風險。
在這樣的背景下,許多新技術出現。如循環水產養殖系統(RAS)的興起,利用水循環來減少水資源的消耗,並提高系統的產出效率,讓水產養殖更加環保。這些系統通常結合了水質過濾、氧氣添加和種植等多項功能,實現了資源的最大化利用。
世界各地的水產養殖方式雖然多樣化,但總體而言,透過技術提高生產效率,減少環境影響已成為行業的一個主要趨勢。此外,對於女性在水產養殖中的角色也越來越受到重視,根據2022年的統計,62%的水產品後處理人員都是女性,彰顯了這一產業的多樣性。
魚類養殖行業的未來,將取決於科技進步與可持續發展之間的平衡。
隨著人類對魚類需求的增加,魚類養殖是否能夠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同時保持健康、高效的發展成為我們必須思考的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