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素斑塊,也稱為脈絡膜痣,是一種眼部腫瘤,屬於脈絡膜腫瘤的良性黑色素細胞腫瘤。這種眼部腫瘤的特徵是發現於眼睛的前部或後部,呈現藍色或綠灰色的色素性病變。雖然大多數脈絡膜痣是無症狀的,但若它們持續存在,或顯示出增長的跡象,則有可能轉變為惡性肿瘤,即脈絡膜黑色素瘤。這使得辨別良性和惡性腫瘤變得至關重要。
在美國40歲以上的成人中,脈絡膜痣的患病率為4.7%。對於不同的種族,研究顯示,白人的患病率為4.1%,而華人僅為0.4%,黑人為0.7%,西班牙裔則為1.2%。這些差異引發了對不同種族間基因和環境因素影響的深入探討。
脈絡膜痣的位置會影響患者的症狀,當痣位於視網膜中心下方時,可能會引起視力模糊,甚至視網膜脫落。
此外,若脈絡膜痣時間久了,其周圍可能會產生黃白色斑點,這是因為視網膜廢物無法被清除所致。
目前,脈絡膜痣的具體成因仍不明朗,這讓醫學界產生了更多的疑問。
脈絡膜痣有幾種不同的表現形式,包括光暈脈絡膜痣、巨大脈絡膜痣及伴隨宿藏物的脈絡膜痣。特別的是,光暈脈絡膜痣周圍環繞著黃色光暈,這被認為是相對低風險的特徵。
研究表明,脈絡膜痣轉變為惡性黑色素瘤的幾率大約是9000分之一。
不過,一旦觀察到腫瘤直徑大於2mm或伴隨視力下降等症狀時,應及時進行檢查。
脈絡膜痣通常在常規眼部檢查中被發現。即使它們大多數情況下不需要治療,眼科醫生仍建議40歲以上的成人每年進行一次全面的眼部檢查。
有關脈絡膜痣與其轉變為黑色素瘤的研究仍在持續,科學家們對其致病機制的了解依然有限,這使得人們不禁思考,未來是否還會有新的治療方法出現,讓患者有更多的希望呢?
特徵 | 脈絡膜痣 | 脈絡膜黑色素瘤 |
---|---|---|
性質 | 良性 | 惡性 |
顏色 | 藍色或綠灰色 | 通常較暗 |
流行率 | 約4.7%(40歲以上美國成年人) | 約1/9000的脈絡膜痣轉變為黑色素瘤 |
族群差異 | 白人4.1%,華人0.4%,黑人0.7%,西班牙裔1.2% | 無特定族群差異 |
年齡 | 55-74歲最常見 | 相對少見於75-84歲 |
症狀 | 通常無症狀 | 可能導致視力模糊、視網膜脫落 |
發展指標 | 黃白色斑點(黃斑) | 腫瘤厚度、視神經距離等特徵 |
診斷方法 | 眼科檢查、超聲檢查等 | 螢光眼底攝影、光學相干斷層掃描 |
治療方法 | 通常不需要治療 | 抗VEGF藥物或更積極的癌症治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