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部色素斑點,即脈絡膜痣,屬於良性(非癌性)黑色素細胞腫瘤。這些色素斑點的特徵是呈藍色或綠灰色的色素性病變,通常位於眼球的前部或後部。雖然大多數脈絡膜痣是無症狀的,但在某些案例中可能會出現不適的症狀。隨著深入的研究,科學家們開始探討脈絡膜痣發展為致命的黑色素瘤的原因,以確保早期診斷和及時治療。
“脈絡膜痣的發展如果得不到及時的監控,可能將會演變為更為嚴重的健康問題。”
根據現有的數據,40歲以上的美國成人中,脈絡膜痣的患病率約為4.7%。有趣的是,不同種族間的數據顯示,白人的患病率相對較高(4.1%),而華人(0.4%)、黑人(0.7%)和西班牙裔(1.2%)則相對較低。不過這些差異在統計上並不顯著。值得注意的是,患病率隨年齡而變,55至74歲人群的懸殊比例更高。
脈絡膜痣的症狀通常與其所在部位有關。例如,如果痣位於視網膜中心以下,患者可能會感受到視力模糊。當脈絡膜痣進一步惡化時,可能會導致液體滲出和血管組織異常發展,甚至引起視網膜脫落的情況。
診斷脈絡膜痣通常依賴眼科檢查和進階的影像學技術,如眼底攝影、超聲波和光學相干斷層掃描(OCT)。這些技術能夠幫助醫生清晰地觀察到痣的特徵,並進行正確的評估。
“在正式診斷之前,大多數脈絡膜痣僅在例行的眼科檢查中被發現。”
脈絡膜痣有不同的類型,包括光環型脈絡膜痣、巨大脈絡膜痣和具有硬塊的脈絡膜痣。這些類型中的每一個都有其潛在的惡變風險,特別是巨大脈絡膜痣被發現與黑色素瘤的發展風險相關。研究顯示,約18%的巨大脈絡膜痣在10年內會轉化為黑色素瘤。
在診斷的過程中,如果脈絡膜痣展現出過多的風險特徵,例如較厚的腫瘤或伴隨視力下降等症狀,則需要格外警惕。
“如果在三種或以上的不良風險因素的影響下脈絡膜痣發展,轉變為黑色素瘤的風險甚至可超過50%。”
科學家們目前對脈絡膜痣為何轉變為黑色素瘤的原因仍在進行深入研究。雖然不常見,但脈絡膜痣的惡變率相對較低,大約每9000名美國人中才有一例轉變為黑色素瘤。對於某些患者來說,基因組成和環境暴露可能在這一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脈絡膜痣通常不需要治療,因為大多數情況下,它們不會引起任何不好症狀。然而,專家建議,40歲以上的成年人應定期接受眼科檢查,以便及早發現潛在的問題。如果脈絡膜痣變化並開始影響視力,則可採用抗 VEGF 藥物進行治療。
“人工智慧技術也被認為在黑色素瘤及脈絡膜痣的診斷上可能會有所貢獻。”
透過對於脈絡膜痣及其潛在惡變可能性的深入理解,我們或許能夠早期識別問題並制定出更為有效的治療方案。然而,還有許多未解的謎團需要我們共同探索:是否有可能未來會有新的診斷或治療手段能夠有效預防黑色素瘤的發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