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許多眼科檢查中,患者常會發現眼睛內出現了一些不明斑點,這些斑點的形狀和顏色不一,可能與所謂的脈絡膜痣(choroidal nevus)有關。這是一種良性的黑色素細胞腫瘤,通常出現在眼睛的脈絡膜,而這些痣的發展不僅可以引起關注,還可能與周圍的視覺變化有著密切的關係。
脈絡膜痣的出現,可以被視為眼睛的一種自然現象。這些痣呈藍色或綠灰色,通常位於虹膜周圍或眼球的後部,由於它們是由黑色素細胞組成,因此大多數情況下呈深色。根據眼科專家Gass博士的說法,這些痣可能源於小型細胞的過度生長,並且其生長通常是漸進的。儘管大多數脈絡膜痣是無症狀的,但在某些情況下,這些斑點可能會導致視力模糊或其他不適症狀。
脈絡膜痣的關鍵在於及早診斷和定期檢查,以區分良性和惡性變化。
在美國,40歲以上成人中,脈絡膜痣的盛行率約為4.7%。一項針對美國成人的研究發現,白人群體的盛行率達到了4.1%,而中國人、黑人和西班牙裔的盛行率分別為0.4%、0.7%和1.2%。雖然性別之間的差異不大,但隨著年齡的增長,罹患脈絡膜痣的風險確實上升,尤其是55至74歲的人群中,發病率更高。
脈絡膜痣的具體位置可能會影響其是否引發症狀。當痣位於視網膜中心下方時,可能會導致視力模糊。若脈絡膜痣發展到更嚴重的情況,可能會造成液體洩漏和異常血管組織的增生,進而導致視網膜剝脫,這會被患者感覺為視力下降或閃光感。此外,當脈絡膜痣出現多年的時間,其表面可能會出現稱為視盤的黃白色斑點。
目前脈絡膜痣的成因尚不明確,這一點使得其診斷和預防變得更加複雜。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科學家們希望能能找出潛在因素,從而幫助我們更好地診治這種狀況。
脈絡膜痣可以分為幾種不同的形態,包括光環脈絡膜痣、巨型脈絡膜痣及伴隨著視盤的脈絡膜痣。這些不同形態在臨床上具有重要意義,因為它們可能會相互重疊出現且呈現不同的預後。
光環脈絡膜痣擁有一個暗色中心與其周圍的淺色環相對照,這種類型的脈絡膜痣約占所有脈絡膜痣的5%。研究顯示,擁有光環的脈絡膜痣相對於其他類型的痣,其轉變為惡性腫瘤的風險較低。
巨型脈絡膜痣是指基底直徑大於10毫米的痣,約占所有脈絡膜痣的8%。由於其尺寸較大,有時可能會被誤診為脈絡膜黑色素瘤,因此需要密切監測。
伴隨著視盤的脈絡膜痣標誌著疾病的慢性,因為這樣的斑點需要多年才能發展出來。視盤是以脂質為主的組織,可能成為判斷腫瘤良性或惡性的指標。
儘管脈絡膜痣的出現Far較為常見,但研究表明,約每9000名美國居民中,只有一名會轉變為黑色素瘤,潛在的風險因素包括腫瘤厚度、視力下降和色素改變。
預測脈絡膜痣轉變為黑色素瘤的關鍵在於密切關注痣的性質變化。
脈絡膜痣通常在常規眼科檢查中被發現。通過不同的影像技術,如超聲檢查、螢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和光學相干斷層掃描,醫生能更清楚地評估佈局及其潛在的風險。此外,近年來逐漸引入的人工智能技術也有望提升對脈絡膜痣及黑色素瘤的檢查準確性。
大多數脈絡膜痣不需要治療,定期的眼科評估已經足夠。然而,對於某些伴隨症狀的痣,可能需要使用抗VEGF藥物進行治療。如果脈絡膜痣轉變為惡性腫瘤,則需要進行針對癌症的治療。
脈絡膜痣的隱秘性和多樣性都在提醒著我們,眼睛的健康狀況不容忽視。我們的視力與生活品質息息相關,定期檢查對於早期發現任何異常至關重要。隨著醫學科技的進步,我們是否能更有效地預測和控制眼部健康的命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