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癌症治療的旅程中,伊立替康(Irinotecan)作為抗癌藥物的一個重要成員,已經展現出其卓越的治療潛力。自1996年在美國獲得批准以來,這種藥物不僅廣泛應用於結腸癌和小細胞肺癌的治療,還不斷推陳出新,為患者帶來新的希望。
伊立替康的誕生背景源於中國的觀賞植物「千屈菜」(Camptotheca acuminata),其中提煉出的天然化合物「喜樹堿」提供了治療效果的基礎。
伊立替康通常與其他化療藥物聯用,特別是在結腸癌的治療上,其結合方案如FOLFIRI(包含氟尿嘧啶和葉酸的化療方案)展示出顯著的療效。而在2024年,伊立替康脂質體(irinotecan liposome)搭配奧沙利鋼胺(oxaliplatin)、氟尿嘧啶和葉酸,獲得FDA批准作為轉移性胰腺腺癌的一線治療方案。
儘管伊立替康在治療方面表現卓越,但其副作用亦不可忽視。最常見的副作用包括腹瀉、嘔吐、骨髓抑制、脫髮及發燒等,部分患者甚至可能出現血栓、腸道炎症或過敏反應等嚴重副作用。
在接受伊立替康治療的患者中,擁有「UGT1A1*28」基因變異的人群面臨較高的副作用風險。
例如,早期腹瀉通常在藥物輸注過程中或之後不久發生,這類腹瀉在大多數情況下是短暫的。然而,延遲型腹瀉可能在給藥後24小時以上出現,並可能危及生命,嚴重者可能需要住院治療,甚至進入加護病房。
伊立替康是一種拓撲異構酶抑制劑,其主要作用機制為抑制拓撲異構酶I(topoisomerase I)這一重要酶,進而導致DNA損傷和癌細胞死亡。這一機制是通過活性代謝物SN-38來實現的。該藥物在腎臟清除和肝臟代謝中則表现出顯著的變異性,疾病傳播或環境因素可能會影響患者對伊立替康的反應。
對於
UGT1A1
基因多態性的了解提供了對伊立替康治療更個性化的途徑。特別是那些擁有
*28變異的患者
更有可能面臨治療過程中的嚴重副作用。FDA於2005年更新劑量說明,建議這些患者考慮減少藥物劑量,這使得伊立替康成為首批依賴基因型進行劑量調整的化療藥物之一。
隨著對伊立替康的研究深入,不同的聯合療法和新的使用方案不斷孕育而生,將為更多癌症患者帶來希望。科學界也期盼能夠進一步了解不同基因和個體差異對伊立替康療效的影響,為患者提供更具針對性的治療。這不僅是科學的進步,更是希望的延續。
伊立替康作為抗癌治療的「新星」,其背後的科學和臨床數據將一直激發著醫學界的創新思考。
在這場抗癌鬥爭中,伊立替康所帶來的醫療進展讓人倍感振奮,已經改變了無數患者的生命。面對未來,醫學界將如何持續探索伊立替康的潛力,以幫助更多癌症患者迎接新的生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