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是一種致命的病毒性疾病,對哺乳動物構成巨大威脅,根據各地區的流行程度,該病依然是一個持續的公共衛生問題。全球每年約有59,000人死於狂犬病,其中幾乎所有的人類死亡案例均發生在亞洲和非洲。儘管世界衛生組織(WHO)報告每年的死亡人數少於1000,但不同的研究指出,狂犬病的危害卻無法忽視。
狗的管理方式,如狗的許可證政策、流浪犬的安樂死及戴嘴套等措施,曾經幫助英國於20世紀初根除狂犬病。
最近,在許多發展中國家採取大規模疫苗接種措施,已經有效降低了狂犬病的流行率。例如,土耳其通過預防性疫苗接種來對抗這一疾病。在全球層面上,狗咬和抓傷造成99%的人類狂犬病例,而美國則大多數人類病例是來自蝙蝠。
亞洲每年估計有31,000人死於狂犬病,其中約20,000人聚集在印度。印度因流浪狗數量的激增而成為全球狂犬病死亡率最高的國家。這一增長部分是由於隨著食物鏈的變化,流浪狗得以從墮落的動物屍體中獲得食物,再加上2001年的法律禁止殺害犬隻。
許多亞洲國家(如緬甸和尼泊爾)仍有高發的狂犬病病毒,主要是透過犬隻(流浪狗及其他野生犬科動物)傳播。
中國過去狂犬病流行的情況十分嚴重,每年報告的死亡人數在1987年至1989年間曾超過5200人。進入1990年代後,隨著全國範圍內的控制措施逐步實施,死亡人數逐漸減少到每年不足2000人。雖然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這一疾病仍然在2018年成為A、B類傳染病中的第四大死因。
醫療報告法規要求所有確診的狂犬病案例需在24小時內報告至全國疫情通報系統。
自2008年以來,印尼巴厘島出現嚴重的犬類狂犬病疫情,已導致約78人死亡。在這個旅遊勝地,許多狗被當作寵物養殖,流浪犬的存在給疫苗接種和疫情控制帶來挑戰。
非洲每年約有24,000人死於狂犬病,幾乎占全球狂犬病死亡人數的一半。非洲的犬隻群體是導致該地區高發病例的重要原因,而疫苗和治療手段的稀缺更是加劇了疫情的蔓延。
在南非,每年確認的狂犬病人類病例約有十多例,特別是在東開普省等地區,主要的傳播媒介是狗。
美國和其他發達國家的情況有所改變,人類狂犬病感染和死亡的數量大幅降低,主要得益於犬類疫苗接種和野生動物的疫苗計劃。現今美國每年僅有一到三例狂犬病人類病例報告。
隨著多數歐洲國家實行嚴格的動物疫苗計劃,很多國家已經被認定為狂犬病自由國家。儘管如此,近期因烏克蘭戰爭引發的疫情擔憂,再次提醒著人們要保持高度的警惕。
歐洲聯盟菜市場調查顯示,2023年在幾個成員國報告的狂犬病案例中,流行病主要集中在羅馬尼亞和匈牙利等地。
狂犬病的流行不僅僅是公共衛生問題,更涉及到社會和人類對動物的管理等複雜因素。回顧英國的成功經驗或許能為全球其他國家應對狂犬病提供啟示:只有重新思考如何管理和保護狗的生態,才能有效控制狂犬病的傳播,您認為世界各地應該如何借鑑英國的經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