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是一種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致命疾病,主要影響哺乳動物。全球每年約有59,000人死於狂犬病,然而,世界衛生組織(WHO)報告的數字卻相對較低,每年只記錄不到1000起死亡病例。這一矛盾的統計數據引發了許多對狂犬病管理的擔憂,尤其是在亞洲和非洲地區,這些地區的犬隻管理和疫苗接種措施相對較為薄弱。
狂犬病的傳播主要依賴於狗的咬傷和抓傷,其中99%的死亡案例與狗相關。
在中國,狂犬病的情況也不容小覷。歷史上,中國的狂犬病疫情嚴重,特別是在1980年代時期,每年報告約有5200人死於狂犬病。隨著在1990年代開始進行全國性的控制和管理措施,死亡人數逐漸下降,但在2018年,狂犬病仍然是A類和B類傳染病中第四重要的死亡原因。尤其引人注意的是,中國的新型器官移植政策,為狂犬病的潛在傳播提供了另一個途徑。
在中國,已經有四起通過器官移植傳播狂犬病的案例,其中包括2015年發生的一例,使人們對器官捐獻的安全性產生疑慮。
根據報導,這項傳播的案例發生在一名之前健康的兩歲患者身上。雖然最初進行的狂犬病抗體檢測是陰性,但在該患者的器官捐贈後,接受移植的三位病人最終均因狂犬病逝世。這樣的事件不僅突顯了在器官捐贈過程中應加強檢測的必要性,也引發了對於動物傳染病監測的重新思考。
在亞洲,特別是印度和巴基斯坦,狂犬病的疫情同樣嚴重,年均死亡人數達到31,000。這主要是由於流浪狗的數量激增,以及缺乏有效的犬隻疫苗接種和狂犬病監測系統。除了傳統的控制措施外,像越南這樣的國家,合法的狗肉消費也可能導致高感染率,研究顯示28.3%的狗肉販商面臨狂犬病的高風險,而只有8.1%的人接種過疫苗。
有研究指出,無論是犬隻還是野生動物,亞洲的狂犬病多數都是通過犬類傳播的,這凸顯了需要加強針對犬隻的疫苗接種和管理措施。
在非洲,約有24,000人死於狂犬病,這占全球死亡人數的近一半。由於疫苗和治療措施價格高昂,以及犬隻數量龐大,非洲地區面臨著更高的狂犬病傳播風險。而在美國和加拿大,由於犬隻狂犬病疫苗接種的普及,狂犬病的報告案例顯著減少,然而仍有來自蝙蝠的獲得性影響。
在許多國家,狂犬病的防控工作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例如口服疫苗的廣泛使用已成功地降低了某些地區的風險。總體來說,全球對狂犬病的監測和控制依賴于多方面的合作,包括改善獸醫基礎建設和增強公共意識。
騰訊醫療和公共衛生信息網絡平台的數據顯示,儘管中國的狂犬病疫情情況有所改善,但公共健康危機依然存在。因此,建立更為完整的獸醫和公共健康系統,特別是在器官移植後提高病毒過濾的措施,對於控制狂犬病的進一步傳播至關重要。
當我們面對這場危機,是否能找到一種有效的解決方案以控制這種致命疾病的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