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脫位,即「Atlanto-occipital dislocation」,被稱為「矯形性斷頭」或「內部斷頭」,這種情況描述了脊椎與顱底之間韌帶的分離。儘管生還的可能性存在,但這類傷害的致死率高達70%,大多數患者在事故發生後即告不治。然而,有些患者卻奇蹟般地逆轉了這一致命的後果,回歸正常生活。
這些患者的故事,不僅是醫學奇蹟,也是人類韌性與生存意志的體現。
此類傷害通常因高速度的交通事故而引起,尤其是對於孩子來說,因為他們的頭部相對於身體的比例較大。因此,當發生猛烈衝擊時,他們更容易遭受這樣的傷害。脖部與頸椎的關聯尤為重要,特別是「C1」脊椎,作為支撐頭顱的主要結構,任何損傷都可能劇烈影響個體的生理功能。
確診的第一步通常基於歷史和身體檢查,接著透過影像學檢查確認,CT掃描因其快速性而成為急性外傷患者的首選。醫療團隊會評估髓內結構的完整性,及其與周圍組織的距離,這些都是根據韌帶的完整性來進行的評估。例如,對於「dens」和「basion」之間的距離(即BDI),正常值應該少於9毫米。
「Wackenheim line」等測量方法,也能協助判斷相接關節的情況,若其線與「dens」相交,則需要提高警覺,進行進一步檢查。此外,「atlanto-occipital interval」的正常值應該在4毫米以內,這有助於評估是否存在其他潛在傷害。
治療方案通常涉及將頸椎固定於顱底,這被稱為「顱脊融合術」,在手術中使用的工具包括側中桿以及交叉連結的螺絲。儘管這樣的手術能夠提供必要的穩定性,患者可能無法在水平方向上來回轉動頭部。手術過程中可能會發現腦水腫,此時醫生會進行相應的引流處理。
但並不是所有的患者都能順利通過手術,患者的生存率與受傷的嚴重程度及其反應成正比。
在這類傷害中,70%的患者會立即死亡,另有15%的患者雖然送入急救室,但依然會在住院過程中不治。生存機會的高低,十分依賴受傷的程度,特別是「basion-dental interval」的測量。如果這個值大於16毫米,死亡的風險就顯著上升。
值得注意的是,經歷此類傷害後,許多患者可能面臨重大的神經功能損害,其中包括可逆或不可逆的四肢癱瘓、多重顱神經缺陷,甚至意識喪失等。值得慶幸的是,在某些情況下,患者能夠實現近乎完全的康復,這讓人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某些頸椎骨折與頸椎脫位有著密切的關聯,其中最常見的包括「Jefferson fracture」和「Hangman's fracture」,這些傷害的存在不僅使得治療變得複雜,也對預後帶來了進一步的挑戰。
清晰了解這些傷害之間的關聯性,對於制定相應的治療方案至關重要。
此類傷害的極端情況也出現在流行文化中,例如在Michael Connelly於2020年出版的驚悚小說《Fair Warning》中,主角Jack McEvoy調查了發生頸椎脫位的案件,揭示出一名連環殺手的罪行。此外,許多醫療劇集也探討了相關的手術過程,使得更多人對這類傷害有了認識。
在每一次傷害的背後,無不蘊含著人類的脆弱與堅韌,當面對生死的考驗,我們應該如何看待生命的價值與逆境中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