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形成是一種可能危及生命的情況,當血液在血管內過度凝固,形成結塊並阻塞血流時,這一風險會增加。這心血管疾病的普遍性讓人不得不重視不同因素能否引起血栓形成的問題,進而導致如深靜脈血栓(DVT)、肺栓塞(PE)等情況的發生。
「血液的凝固過程是一個錯綜複雜的多因素問題,許多因素可能促使血栓的形成。」
血栓的最常見表現為深靜脈血栓症(DVT),其通常發生在腿部,會伴隨腿部的疼痛、腫脹及紅色變化。這可能導致血管瓣膜的長期損傷,引發重度的水腫和沉重感。最嚴重情況下,血栓可脫落並流向肺部,造成肺栓塞,導致突然呼吸急促、胸痛和心悸,甚至導致休克及心臟驟停。
血栓形成的原因可分為先天性和後天性。先天性血栓形成症狀指出生時已存在的遺傳因素,如抗凝血酶III缺乏、蛋白C缺乏和蛋白S缺乏等這三種是最常見的。相對地,後天性血栓形成則是對於年後因疾病或生活習慣所引發的影響而導致的。
「後天性血栓形成症是一種由於患者生活習慣、肥胖或慢性病引發的更加普遍的狀況。」
例如,抗磷脂抗體症候群會導致血液中的抗體增多,從而增加血栓的風險。此外,某些癌症患者尤其是轉移性癌症,因為癌細胞能活化凝血系統或釋放凝血因子,增加了血栓形成的風險。懷孕期間,由於體內荷爾蒙的變化,凝血活性更高,合併其他危險因素的效果顯著增強。
血栓形成的檢測包括包括完整的血液檢查、凝血時間測試及抗體檢測。對於有家族病史的人,進行遺傳性血栓檢測是非常必要的。專家建議即便在症狀顯著的情況下,應評估該症的引發因素或治療方向,而不僅僅是依賴檢測結果。
雖然目前對於大部分血栓症並無特定的治療,但採用抗凝劑(如華法林)可以是一種長期預防,再者針對先天性血栓的患者則需視情況使用抗凝藥物。醫學界一般建議使用低分子量肝素,特別在懷孕期間替代華法林,避免對胎兒的影響。
「妊娠期女性面臨的血栓風險顯著,重要的是選擇合適的抗凝劑來進行預防。」
每個人都可能面臨血栓症的風險,而透過了解促發因子以及積極進行檢測,能有效降低此風險。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未來對於血栓的診斷和治療將會更加個性化,但我們仍然需要思考,生活中的哪一些習慣是加劇血栓形成的隱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