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災難發生時,如何迅速而正確地評估受傷孩童的急救需求,成為每位醫療人員與急救者面臨的重大挑戰。JumpSTART分診工具便是為了這樣的需求而誕生。這套系統於1995年由美國邁阿密兒童醫院的急診和災難醫生盧·羅米克博士(Dr. Lou Romig)所創立,以應對如颶風安德魯(Hurricane Andrew)等自然災害對兒童的影響。
JumpSTART旨在為年齡從嬰兒到8歲的兒童提供專門的分診方法。
與傳統的START系統相似,JumpSTART也將患者分成四類,讓急救人員能在大量傷患中迅速作出決策:
首先,分診人員會指示所有能夠行走的患者移動至指定地區接受治療。這些患者會立即被標記為綠色(輕傷)。接下來,會有專員在綠色區域進行更詳細的分診。
若患者正在呼吸,則進入第三步驟;若不呼吸,則需進行氣道操作。如果患者在進行操作後開始自行呼吸,將被標記為紅色(立即)。
在這一步中,若患者的呼吸率少於15或超過45次;或沒有周邊脈搏;或心理狀態不合年齡,則被標記為紅色。若呼吸率在15到45之間,周邊脈搏可觸及,且心理狀態合適,則將被標記為黃色。
Children who appear to need immediate medical attention are triaged as red, while those with less urgent needs may be delayed or assigned minor status.
截至2016年,關於JumpSTART在實際大規模傷亡事件中的有效性或可靠性尚無詳細研究,然而已有的文獻確立了該系統的區別有效性。此外,許多研究探討了JumpSTART在訓練或模擬大規模事件中的應用,並發現醫療人員對於JumpSTART演算法的掌握情況良好。
例如,有研究指出,初級救護人員和護士在學習後,對於分診兒童患者的能力在3個月後依然能夠保持。但也有研究表明,儘管在頭部受傷的患者中可靠性較高,但對於可行走的患者卻顯得較低。JumpSTART在模擬的兒童災難事件中與SALT分診相比也顯示了一定的優勢。
JumpSTART被認為在速度上具有明顯的優勢,平均每名患者的分診時間竟比SALT少了8秒。
然而,並非所有的研究均對JumpSTART持正面態度。一項來自南非急診科的研究對JumpSTART系統提出了批評,指出在其實際應用中,JumpSTART及START的敏感性與特異性均不理想,未能有效識別重傷患者。
在災難發生時,為孩童提供即時的醫療援助十分關鍵,而JumpSTART便是一個不可或缺的工具。面對突如其來的災難,掌握這些分診技巧是否能成為拯救生命的關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