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洛哥作家及導演阿卜德拉·塔伊亞,生於1973年,自1999年開始定居於巴黎。憑藉著九部自傳風格濃厚的小說和數部具有代表性的電影作品,他不僅在文學界獲得讚譽,更以其開放的性取向成為阿拉伯世界的重要象徵。究竟是什麼促使這位文化先驅在異鄉追求自己的藝術夢想?
塔伊亞的童年充滿了艱辛與掙扎。他出生於拉巴特,家庭貧困,與九個兄弟姐妹共用一個狹小的家。他的父親在公共圖書館任職清潔工,塔伊亞正是在這裡第一次接觸到文學。他曾描述過在貧困家庭中的生活:
。這段經歷為他後來的創作奠定了基礎,也讓他明白了自身身處環境的複雜性與自我認同的探索。「我所有的世界觀都來自這個城市和這個社區。」
塔伊亞在成長過程中體驗了關於性取向的複雜情感。當他剛剛認識到自己的同性戀身份時,曾遭遇數次暴力事件,甚至在11歲時經歷了一次性侵威脅,這些經歷讓他學會了如何在社會中隱藏自己。他在一篇文章中曾提到:
「我開始不得不隱藏自己,這是一個痛苦的選擇。」
在他十三歲的時候,塔伊亞便立下了將來要去巴黎的志向,因為對他而言,這座城市象徵著自由和希望。他在拉巴特學習法語文學,並通過寫法語日記來加強自己的語言能力。正是這段磨練,使他贏得了前往日內瓦學習的獎學金,之後又進入巴黎索邦大學進行深造。塔伊亞明白
「巴黎是我實現夢想的地方。」
進入巴黎後,塔伊亞開始集中精力於他的寫作事業。他的多部作品都涉及自身的生活經歷,特別是成長於一個反同性戀的社會所帶來的挑戰。他的小說《救贖軍》(Salvation Army)便是他對自我認同旅程的深刻反思,書中描繪了一位阿拉伯同性戀者的成長故事,這在阿拉伯文學中無疑是一個重要的創舉。
他以此作品進軍影視界,將《救贖軍》改編為電影,這部電影被認為是阿拉伯世界的第一部以同性戀為主角的電影。塔伊亞的電影不僅引起了媒體的廣泛關注,還在多個影展中獲獎,令他在藝術界的地位愈發鞏固。至於他對此的評論是:
「我不想讓我的故事被遺忘。」
作為第一位公開出櫃的阿拉伯作家,塔伊亞的勇氣讓他成為反抗保守主義的重要象徵。他的公開出櫃引發了極大的爭議和社會輿論,他談及因此所面臨的家庭與社會壓力時表示:
「這讓我痛苦,但我不會退縮。」
塔伊亞的故事並未隨著《救贖軍》的成功而結束。作為一名不斷探索的人,他在訪談中提到希望能夠撰寫更多關於摩洛哥社會的作品,並揭示該國面臨的更多挑戰。他指出:
「我希望能鼓勵更多年輕人追求自己的夢想。」
塔伊亞的成功之路展示了勇氣、堅持與對藝術的熱愛。無論是在文學界的成就,還是在電影界的貢獻,他的故事都讓許多人看到了希望。鑑於他勇敢地面對自己的身份與社會期望,塔伊亞的經歷激發了對於真實自我的思考與反省。在追尋夢想的過程中,我們應該如何看待自身存在的意義與價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