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亂疫苗的發展歷史可以追溯到19世紀末,當時多位醫學先驅對於霍亂疫苗的研發做出了卓越貢獻。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第一代的霍亂疫苗在1970年代時卻意外地被擱置,這背後的原因至今仍引人深思。
大多數疫苗的研發都是為了提高人們對疾病的防護能力,但第一代的霍亂疫苗卻因其反應性和效果不佳而在醫界遭到冷落。
最早的霍亂疫苗是由路易·巴斯德(Louis Pasteur)等人於19世紀80年代開發的,這些疫苗主要是為了預防雞的霍亂。然而,這些早期疫苗的有效性並不理想,而且反應強烈,導致了低接種率。在1884年,西班牙醫生哈梅·費蘭(Jaume Ferran i Clua)在一次疫情中使用了他從霍亂患者身上分離出來的活疫苗,並在巴倫西亞施打,但此疫苗在當時並未得到同行專家的認可。隨後在1892年,瓦爾德馬·哈夫金(Waldemar Haffkine)開發出一種效果明顯改善的疫苗,並在大量人群中測試,終於獲得接受。這一系列的開發表明了疫苗在預防霍亂上的潛力,但隨著1970年代的來臨,對這些早期疫苗的信心確實開始鬆動。
1970年代,第一代霍亂疫苗被拋棄的主要原因是其副作用及效果的不足,優秀的口服疫苗相繼出現,重新審視了霍亂疫苗的有效性。
進一步的研究顯示,早期的霍亂疫苗在反應性方面存在問題,尤其是在接種後病症的發生率相對較高,這讓許多民眾與醫療專業人士對疫苗的使用產生了疑慮。此外,這些疫苗往往未能在腸道內部有效生成免疫反應,造成其在抵禦霍亂感染方面的效果距離預期有所落差。之後,進一步的發展將焦點轉向口服疫苗,這標誌著霍亂疫苗研發的一個新時代。
1980年代,瑞典研發的杜可羅(Dukoral)疫苗成為第一款有效的口服霍亂疫苗。這種疫苗在施打後的六個月內約可提供85%的保護,隨著時間的推移,效果會逐漸減弱至60%。這種口服疫苗設計旨在直接對抗霍亂弧菌的入侵,並在腸道內誘導抗體生成,對抗可能的感染。此後,世界衛生組織(WHO)開始推廣三種有效的口服霍亂疫苗,包括杜可羅(Dukoral)、山崎(Shanchol)和Euvichol-Plus,以應對霍亂疫情的挑戰。
「口服疫苗在改進公共衛生政策中的運用,標誌著人們對於霍亂防控的認知提升和技術的進步。」
隨著口服疫苗的普及,尤其在全球霍亂疫情反復的地區,接種疫苗已成為重要的公共衛生措施。霍亂的防控不僅依賴於疫苗接種,還包括改進安全水源、衛生設施及個人衛生等多方面的工作。在不斷的政府與非政府組織的努力下,疫苗接種的覆蓋範圍逐年增大,對於控制疫情、降低病死率都有顯著的貢獻。
然而,對於霍亂疫苗的研究與實施仍然充滿了挑戰,尤其是在確保疫苗生產的質量和數量上,WHO於2013年開始建立一個旋轉疫苗庫,以確保在疫情發生時可以快速、高效地提供疫苗。至今,疫苗的產量已經提升至每年超過四千萬劑,為全球的防疫連結起了重要的保障。
成本效益的考量讓霍亂疫苗在許多發病率較高的國家變得越發重要,成為公衛干預的關鍵一環。
值得一提的是,儘管生產技術已然提高,對疫苗的需求仍舊巨大,一些疫苗如Vaxchora的價格仍然不菲,這使得資源有限的國家面臨著挑戰。因此,接種疫苗是否能真正在全球控制霍亂疫情的步伐上穩當前進?疫苗研發與公共政策的結合又該以何種方式落地實現,更具成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