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之間的性行為,「男性與男性性行為」(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 MSM)這一術語於1990年代由流行病學家創造,旨在更好地研究和交流性傳播感染(如HIV/AIDS)的蔓延情況。這一術語不僅適用於那些自我認同為同性戀、雙性戀或其他性別認同的男性,也包括例如男性性工作者在內的各類男性。這一群體的釐清,不僅是對傳播病學的探索,也涉及社會身份的認識和類別的重新定義。
「這一術語的使用使研究者能夠聚焦於行為特徵,而不是僅僅依賴於身份認同,這樣提供了更具分析性的視角」
男性之間的性行為這一行為類別,反映出兩個不同的學術視角。首先,流行病學者尋求行為類別,這提供了比基於身份的概念(如「同性戀」或「異性戀」)更好的分析框架。這是因為自我認同為異性戀的男性也可能與其他男性有性行為,反之亦然。第二,這一術語的使用與對社會建構主義有關的身份術語的批評相連接,因為這些術語通常難以跨越文化和歷史情境。
此外,這一術語在全球的應用情境顯示,在許多國家中,男性同性生活關係可能是非法或禁忌的,使得MSM群體的研究變得更加複雜。
確定曾與其他男性發生過性關係的男性數量十分困難。根據估算,全球至少有3%的男性曾與其他男性發生過性行為。在美國,15歲到44歲的男性中,約有6%曾在某個時期與其他男性進行口交或肛交,約2.9%的男性在過去12個月中曾有男性性伴侶。
「雖然肛交常與男性同性戀聯繫在一起,但許多男性與男性性行為者並不進行肛交,他們可能更傾向於進行口交或其他性活動。」
根據各項研究,MSM的性伴侶數量通常和異性戀者相似,大多數男性的性伴侶數量幾乎持平。根據2013年的NATSAL研究,MSM的終身性伴侶中位數為17人,包括各種形式的性行為。
在男性與男性發生肛交的情況下,無保護的肛交被視為高風險的性行為。對於許多MSM來說,HIV感染的風險在於,透過尿道或小傷口進入體內的可能性 markedly提高。根據報告,全球約5%至10%的HIV感染是由MSM引起的,而在許多發達國家中,這一比例更高。美國的數據顯示,1977年以來從事男性性交的男性,HIV陽性率是一般人群的60倍。
「在2010年的一項聯邦研究中,約五分之一的男性與男性的性行為者為HIV陽性。」
不僅是HIV,MSM還容易感染其他性傳播感染,如肝炎A、B和梅毒。在美國,2017年報告顯示MSM中肝炎B的感染率居高不下,因此CDC強烈建議MSM接種相關疫苗。
根據CDC的資料,儘管大多數gay和雙性戀男性的心理健康狀況良好,但他們面臨更高的精神健康問題風險。社會污名和恐同主義對心理健康的負面影響不可忽視。許多研究表明,男性之間的性行為者相較於其他男性,抑鬱和焦慮的發生率明顯增高。
許多國家對曾有男性性行為的男性捐血施加限制,這引發了社會的關注和爭議。各國的捐贈標準要求檢查捐贈者的性歷史,這種不平等的對待使得MSM在公共衛生上的角色和潛力未被充分認識和利用。
男性之間的性行為不僅是一個生物學現象,更深層次地反映了社會結構、文化觀念以及對性健康的態度。如何更好地理解和支持這一群體,對於性健康教育和公共衛生政策至關重要。我們應該如何從文化和社會的角度來看待男性之間的性行為,並推動更包容的健康政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