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腎損傷(AKI),之前稱為急性腎衰竭,是一種在七天內迅速發展的腎功能下降,通常反映在血清肌酸酐的增加或尿量的減少上。根據成因的不同,AKI可劃分為前腎性(因腎臟供血減少)、內腎性(因腎臟本身的損傷)和後腎性(因尿流障礙)。了解這些潛在的成因對於及時發現和治療此病至關重要。
急性腎損傷的潛在成因可包括脫水、心衰竭、特定藥物以及腎臟本身的疾病等。
前腎性急性腎損傷主要是因為有效的血流不足而導致腎小球過濾率(GFR)下降。這通常發生於血容量減少,如脫水或大出血。低血壓、心臟衰竭和肝腎綜合徵均為常見的前腎性因素。此外,某些藥物如非類固醇抗炎藥(NSAIDs)以及ACE抑制劑也可能導致腎臟血管收縮,加劇此情況。
內腎性急性腎損傷指的是直接損害腎臟組織的疾病,可能涉及腎小管、腎小球或腎間質等結構。常見原因包括急性小管壞死、腎小管間質性腎炎以及由藥物引起的腎損傷,例如某些抗生素和化療藥物。
後腎性急性腎損傷通常因尿液排出受阻造成,這可能與良性前列腺增生、腎結石或腫瘤有關。腎臟的阻塞可能會引發腎功能受損,而及時緩解阻塞對於恢復腎功能至關重要。
急性腎損傷的診斷依賴於臨床體徵和實驗室檢測。主要的診斷標準包括血清肌酸酐的劇增和尿量的顯著減少。醫療人員還會通過尿液顯微鏡檢查和腎臟超聲檢查來進一步確定原因。對於懷疑內腎性AKI的病例,腎活檢可能是有必要的。
在ICU中,超過50%的病人可能會遭受急性腎損傷,這使得及早做出診斷變得更為緊迫。
急性腎損傷的臨床表現通常取決於其潛在原因。累積的尿素和其他氮代謝產物可能導致疲勞、食慾不振、噁心和頭痛等症狀。高鉀血症可能導致心臟異常,並可能對生命造成威脅。
急性腎損傷的管理重點在於確定並治療根本病因。具體措施包括補充液體以改善腎臟血流,使用利尿劑來幫助減少水腫,並避免使用有毒的藥物如NSAIDs。對於因尿液阻塞引起的後腎性急性腎損傷,需通過導尿或腎臟造口術等方式進行干預。
根據病因的不同,部分病例可能需要透析或腎臟替代治療。
急性腎損傷的死亡率可高達20%,在重症監護病房的患者中更是如此。長期來看,有經歷過AKI的人發展為慢性腎病的風險增加,而治療後未能完全恢復腎功能的患者也不在少數。
在了解急性腎損傷的成因、症狀及治療後,我們不禁要思考,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因素可能潛在地影響我們的腎功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