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70年代,美國展開了一場關於負所得稅(NIT)的實驗,以觀察它對家庭勞動供給的影響。負所得稅這一概念最早由經濟學家米爾頓·弗里德曼在其著作中提出,旨在透過國家向低收入者發放資金來減少貧困。這一制度所帶來的影響和潛在的社會變革,使其在當時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和討論。
負所得稅的基本原理是,當收入低於某個指定水平時,政府會向家庭支付一定金額,以補足其不足的收入。
負所得稅的實驗於1968年至1982年間在美國幾個州進行,包括新澤西州、盧瓦德和加州,它的目的在於研究這一制度對於不同家庭類型的工作供給行為有何影響。研究者觀察了多達1,780個家庭,並且對比了不同收入水平下的勞動供給變化。
這些實驗涉及多種不同的設定,包括不同的貧困線和稅率。不同的組別包括夫妻、單身女性家庭及青少年。根據收到的補助金額不同,參與者的勞動供給發生了顯著的變化。例如,實驗結果顯示,家庭的勞動供給普遍有所減少,且受影響的程度因家庭類型而異。
根據研究,丈夫的勞動供給受影響最小,而青少年則顯示出最大程度的反應,勞動供給平均減少了四周。
實驗結果揭示,負所得稅的施行普遍降低了家庭的勞動參與率,尤其是婦女和青少年。然而,這種影響不僅僅是負面的,因為調查同時發現,青少年的上學率大幅上升。根據新澤西的數據,完成高中教育的比例也顯著提高。
這些發現對於未來的福利政策和收入補助措施提出了重要啟示。能否在減少貧困的同時,又不影響人們的工作動力,這是政策制定者需考慮的關鍵問題。負所得稅的支持者認為,這一制度不僅能減少貧困,還能幫助人們在邊際減少工作,從而提高家庭的生活質量。
然而,有批評者指出,這一制度可能會助長對國家補助的依賴,降低工作積極性,最終導致整體勞動力的不足。
根據經濟數據,施行負所得稅的長期效果至今仍具爭議。雖然其展現出了減少收入不平等的潛力,但也引發了對於其對於勞動供給影響的深刻反思。1920年代的社會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