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紀初,德國開始興起反煙運動,這一運動在魏瑪共和國期間獲得了更多的關注與支持。近年來的研究進一步證明了吸煙對健康的危害,這使得反煙運動得到加強,最終發展為一項受到國家支持的反煙運動。雖然反煙運動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世紀中葉,但德國的反煙運動在1930年代卻展現出了空前的強度,成為全球的典範。
反煙運動的基礎在於衆多的醫學研究,這些研究對吸煙及其危害進行了深刻的探討。
德國的反煙運動可追溯至19世紀,1840年普魯士政府首次重新實施對公共場所吸煙的禁令。進入1880年代,隨著自動化香煙製作機械的發明,吸煙逐漸在西方國家普及,與此同時,出現了反煙的呼聲,並促進了一些禁煙法規的誕生。在德意志帝國期間,反煙情緒逐漸抬頭,並催生了第一個反煙組織——德國禁煙者協會(Deutscher Tabakgegnerverein),於1904年成立。此後,反煙組織陸續成立,如1910年的德國禁煙聯盟、1912年漢諾威和德累斯頓的反煙組織等。
進入20世紀初,德國在吸煙與健康的研究上領先全球。早在1700年代就已開始有人觀察到吸煙與癌症的關聯,而德國與東歐的研究則在納粹上台前針對吸煙的危害發表了良好的統計證據。當時的醫生已經認識到,吸煙對心臟病的影響相當嚴重,並认为尼古丁與心肌梗塞的增高報告有關。
在1944年的報告中,民族軍的一位病理學家記錄了32位在前線因心肌梗塞去世的青年士兵,並指出他們都是“熱衷於吸煙”的人。
納粹政府在1933至1945年間開展強力的反煙運動,雖然各項政策常常互相矛盾,但這一運動的確吸引了大量的關注。希特勒對吸煙深懷厭惡之情,並將反煙與其生育政策相連結,希冀促進德國人數的增長。此外,戒煙的官員獲得了獎勵,而對於懷孕婦女的吸煙所引發的健康問題,納粹政府也進行過討論。
希特勒認為,吸煙带来的是“印地安人對白人進行的報復”,並為“許多優秀的人因煙草中毒而喪生”而感到痛心。
儘管反煙措施一度有所增強,但德國的煙草控制政策實質上卻是零散而無效的,大多數措施未能如預期落實。有些地區的禁煙政策在實施上受到抵制,相對而言,特定的地方則推行了更為嚴格的禁煙措施。最終,在納粹政權期間,香煙消費雖然有所減少,但吸煙者的人數卻在增加。
德國的反煙運動不僅是在其內部進行,也反映出全球對於公共衛生以及吸煙危害的信息認知提升。但是,歷史上這一運動的特殊性及納粹政權的干預,使得後來的反煙活動帶有深樣的負面影響。即使在20世紀末,德國的禁煙運動仍然未能達到納粹時期的影響力與廣泛性。面對未來,我們必須考慮:在健康與經濟交織的影響下,現代社會能否重新構建有效的反煙政策來鞏固公共健康的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