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的社會中,政治與宗教分歧越來越明顯,無論是在日常對話還是社交媒體上,毫無疑問的是,這些話題深深影響著人們的行為和信仰。心理學家喬納森·海特在其著作《正義之心:為什麼好人因政治和宗教而分歧》中探討了這一現象,提出了數個引人深思的理論,試圖解釋人類的道德觀是如何塑造和影響我們對政治觀點的堅持。
人們的信仰主要來自他們的直覺,理性思考經常是為了證明那些直觀明顯的信念。
海特的理論首先闡明了社會直覺主義,這一學說認為,人類的決策過程中,直覺反應往往是第一反應,而理性通常是在此之後才用來支持這些反應的。他引用了著名哲學家大衛·休謨的觀點,指出理性在道德認知中的地位被低估,而這一觀點甚至與許多當代道德發展理論形成鮮明對比。
接下來,海特提出了道德基礎理論,他的觀點認為,人類在建立道德觀時使用了多種不同的道德基礎,而不僅僅是基於傷害與公平這兩個概念。他將這些道德基礎比擬為舌尖的不同味覺受器,這些包括關懷/傷害、公平/作弊、忠誠/背叛、權威/顛覆、神聖/墮落以及自由/壓迫等。
道德至少有六個基礎,並且可能還有很多其他的基礎,宗教與政治則是我們部落、群體、正義本性的一種表達。
透過這樣的框架,海特分析了美國的政治環境,表明共和黨與民主黨在道德基礎上存在顯著的差異,這進一步加劇了政治上的對抗。他主張,兩派在討論時應該更加寬容並理解彼此的立場,以尋求共同點。
在書的最後部分,海特引入了假設的「蜂窩開關」(hive switch)概念,這一概念描繪了人類的社會性,如何從自私的「猿」轉變為群體的「蜜蜂」。他提到許多文化都使用舞蹈、歌唱和其他集體活動來培養人們的群體認同感。
文化和社會組織擁有多種技術,使人們能夠認同自己的群體,包括舞蹈、運動和合唱。
海特的著作在學術界和社會上均引起了熱烈的反響。它不僅被《紐約時報》評為非小說類最佳暢銷書,還被多位知名評論家讚揚為人類自我理解的里程碑貢獻。然而,也有人對其某些觀點表示擔憂,並指責其可能援引社會達爾文主義的解釋。無論贊成與否,這本書無疑促進了關於道德與政治的深入討論。
最終,海特呼籲人們重新審視自己的信念系統,並努力超越政治與宗教的分歧。在這個議題上,我們是否能夠以更加開放的心態面對不同的觀點,進而促進更大的社會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