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驟停,這是一個每個人都應該重視的緊急情況。在每年成千上萬的案例中,已經發生的悲劇提醒我們,CPR(心肺復甦術)能否及時採取,將直接關係到病人能否獲得第二次生命。這項緊急程序不僅是醫療專業人員的專利,其實是每個人都應該了解並掌握的重要技能。
CPR 的主要目的在於維持大腦和心臟的氧氣供應,直至進一步醫療措施能有效恢復血液循環。
心肺復甦術的基本流程旨在針對那些失去意識且無法呼吸的病患,進行一系列的胸部按壓以及人工呼吸。根據美國心臟協會的指導,成人的胸壓應該達到5到6公分的深度,每分鐘至少進行100至120次。對於那些沒有受過專業訓練的施救者,當前的建議是專注於胸部按壓,而不必進行人工呼吸。
如果一個人沒有脈搏但仍會呼吸,則可能需要人工通氣,但一般未經訓練的人應該避免檢查脈搏。
心臟驟停不僅影響血氧供應,更會迅速在數分鐘內導致大腦組織受損。研究表明,在心臟停止惡性循環後,若胸部按壓以及人工呼吸等措施及時進行,將增強大腦的存活機會。一般來說,當血液循環停止超過四分鐘後,大腦就會持續受損,各類身體組織更是在長達兩小時內會迅速細胞凋亡。因此,快速有效的 CPR 和早期電擊(除顫)是挽救生命的關鍵要素。
心肺復甦術的目的是延遲組織死亡,並且增加成功復甦的機會。
在某些情況下,心臟驟停可能由於外傷等原因導致,雖然 CPR 在這種情況下的效果可能較差,但醫學的發展也讓其成為了標準救護程序的一部分。施救者可以根據各種情境來應用 CPR 流程,比如說如果施救者獨自與溺水者或已經失去意識的兒童在一起時,應該優先進行 CPR,並在兩分鐘後再打電話聯繫急救服務。
目前的 CPR 指導方針在 2010 年被更新。從以往的「ABC」流程(氣道、呼吸、循環),轉變為現今的「CAB」流程(循環、氣道、呼吸)。這一變化反映了心肺復甦術的根本重點——確保胸部的有效按壓是當務之急。
透過持續的胸壓,CPR 可以為大腦提供一定的氧氣供應,為後續的電擊營造條件。
心肺復甦術並不僅僅是簡單的胸部按壓,它涵蓋了清新的呼吸的技術,特別是針對那些在呼吸道窒息或溺水情况下的受害人。而對於運用於兒童或嬰兒的 CPR,則對呼吸的準確性要求更高。對於孕婦,由於其生理特徵,施救者應適當改變其體位,以便不壓迫到其內彈靜脈。
即便是如今的許多機構都強調 CPR 的重要性,針對未經訓練的人進行標準的 CPR,確實是一個挑戰。這也促使各國加大對 CPR 課程的普及與推廣,讓整個社會都能夠參與到這場抗擊心臟驟停的生命之戰中。
心肺復甦術的成功,在於每一個人都能成為第一時間的施救者。
心臟驟停是一場與時間的賽跑,而 CPR 的實施成為了拯救生命的重要救命稻草。在一場急救的過程中,施救者的冷靜與果斷可能會改變生死存亡的局勢。當無法呼吸的時刻來臨時,您準備好迎接這場生命之戰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