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復甦術(CPR)是一種緊急處置程序,旨在手動維持腦部功能,直到採取進一步措施來恢復正常的血液循環和呼吸。此過程特別適用於那些沒有呼吸或呼吸異常的人,如抽搐性呼吸。當心臟停止跳動時,任何人都可能面臨危機,心肺復甦的及時施行將直接影響生存機率。
研究顯示,若在心臟停止的四分鐘內開始CPR,可以顯著提高存活率,四分鐘後,大腦便開始遭受不可逆的損傷。
心肺復甦術的基本步驟包括胸部按壓,成年人按壓深度約為5至6厘米,頻率為每分鐘100至120次。施救者還可以通過口對口或使用專用設備提供人工通氣。最新的指導方針強調,在非專業人士進行心肺復甦時,採用僅進行胸部按壓的方法能有效提高施救效率。
然而,針對兒童而言,CPR的指導原則有所不同。2015年的美國心臟協會指南表明,對兒童進行的心肺復甦應包括人工通氣,因為心臟停止通常是由於呼吸問題,而非心臟問題。對成人而言,進行CPR的按壓與人工通氣比率通常為30:2。
心肺復甦術的主要目的在於推遲組織死亡,延長成功復甦的時機,避免永久性腦損傷。
心臟復甦僅靠CPR通常無法使心臟再次跳動,電擊復甦,即去顫術,幾乎總是需要用於恢復有效的心臟節律。有效的去顫術通常能用於特定的心律失常,如心室顫動或無脈性心室心動過速,並不適用於心臟靜止或無脈電活動。
進行心肺復甦的最佳位置順序以及各項急救措施的順序值得深思。普遍的指導建議是在進行CPR的同時尋求周圍人員的幫助,並儘快撥打緊急醫療服務的電話。對於志願者來說,這一過程可以分配給多位施救者共同進行,以節省寶貴的時間。
在施救過程中,任何施救者都應該持續進行心肺復甦,直到患者恢復自發性循環或被宣告死亡。
CPR實施的有效性高低與施救者的知識和經驗緊密相關。近期的數據表明,未經專業訓練的施救者在面對成人心臟停止時,進行無呼吸胸部按壓的成功率甚至高於標準CPR。這是因為此方式減少了施救者在恐懼與不確定性下的猶豫。
值得注意的是,心肺復甦和去顫術並不是單獨的修復措施。它們必須綜合使用,且施救者應持續使患者的氧氣供給達標,延緩大腦和其他重要器官的損傷。
在CPR中,施救者需要充分放鬆按壓之後的間隔,避免人為地影響到靜脈回流的效能。
在急救中對於潛水造成的窒息,也需注意CPR的特殊處理方式。因為溺水的受害者多數是由缺氧引起心臟停止,因此在進行CPR時,人工通氣的比重更為關鍵。若施救者清楚病人的歷史,施救過程可以針對性地調整,以達到最佳效果。
進一步來說,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自動化設備如自動體外去顫器(AED)被引進日常急救中,這些設備簡化了去顫過程,大大提高了施救成功率。在電擊復甦的具體操作中,遵循適當的程序和技巧至關重要。
當面臨急救患者,能否即時給予正確的CPR、去顫術和基本的急救知識,將成為影響生死的關鍵因素。
在生命的最後一刻,或許只有勇敢的施救者能夠改變情勢,面對突發的危機,我們是否準備好隨時提供幫助,挽救一條生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