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皮症(也稱系統性硬皮病)是一種自體免疫性風濕疾病,以過量的膠原蛋白生成和積累為特徵,這被稱為纖維化。這種疾病不僅影響皮膚,還對內臟造成損害,包括肺、腎臟和心臟等器官。根據皮膚受累範圍,硬皮症分為有限型與擴散型兩大類。有限型通常僅影響肘部和膝部以下的皮膚,可能伴隨面部受累,而擴散型則涉及所有四肢和軀幹的皮膚,並可能加重到內臟。
硬皮症患者的預後與疾病類型及內臟受累程度密切相關,有限型患者的預後通常比擴散型患者更好。
硬皮症的多重併發症令許多患者困擾,尤其是肺、腎、和心臟的參與,使得死亡的風險顯著增加。其症狀多樣,容易被誤診。患者可能經歷的外部症狀包括:皮膚緊繃、紅疹和脫屑,這些徵兆使得他們生活品質下降,且部分患者還會伴隨劇烈的瘙癢感。這些皮膚症狀在個別患者中表現差異很大,部分人僅限於局部部位,而其他患者則可能全身性加重。
多數患者在早期便出現雷諾氏現象,這是指受到寒冷刺激後,手腳顏色出現變化的現象,進一步可能導致指尖等部位的痛苦性潰瘍。除了外部的症狀,硬皮症也會伴隨內臟關鍵功能的下降,包括肺部、腎臟和消化道等。
在全球範圍內,硬皮症的發病率低,但女性的發病率卻遠高於男性,尤其在育齡期女性中更是顯著。
硬皮症的精確成因至今未完全清楚,但已知是與自體免疫系統失調有關。對於膠原蛋白的過度生成,被認為是因免疫系統錯誤攻擊自身細胞而引發的。這其中,轉化生長因子(TGFβ)被認為在纖維化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當胺基酸的生產過多時,會導致細胞周圍的纖維母細胞異常增生,進而加速膠原蛋白的沉積與纖維化的發展。
診斷硬皮症通常依賴臨床懷疑、抗體檢測(例如抗中樞體抗體、抗Scl-70抗體)及皮膚活檢。在診斷後,治療的難度與改善的效果各異,許多治療針對的是症狀控制,而非病因治療。全身性硬皮症的患者在面對併發症時,尤其是腎危機和肺部併發症,通常需要更專業的醫療干預。
目前並無治愈硬皮症的方法,但部分患者可通過藥物治療來緩解症狀,並改善生活質量。
硬皮症所造成的影響不僅限於身體層面,患者的生活質量受到重創,心理健康問題也常伴隨而來。因此,一些組織如硬皮症基金會旨在提高公眾對這種疾病的認識,支持相關的研究和心理輔導。
雖然目前的治療方法無法根治硬皮症,研究人員仍在探索新療法,包括幹細胞移植等。研究顯示,對於適合的患者,幹細胞移植可能會有積極的結果,但這種方法仍需在嚴格的臨床試驗中進行進一步驗證。
身體的防線一旦崩潰,我們該如何重新修復這道屏障,恢復健康與生活的希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