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目前的能源轉型時代,如何有效且經濟地生產氫氣成為眾多研究者持續探索的領域。在眾多電解技術中,陰離子交換膜 (AEM) 電解技術以其低成本和高效能的潛力受到了廣泛關注。這項技術的主要特點是利用一種半通透的膜來傳導氫氧根離子(OH−),這類膜在隔離產物與提供電氣絕緣的同時,還能有效地進行離子交換。
使用陰離子交換膜的電解水技術不需要昂貴的貴金屬催化劑,而是能夠使用低成本的過渡金屬催化劑,這使得大規模應用的經濟性大大提高。
AEM電解的最大優勢在於它結合了碱性水電解(AWE)和質子交換膜電解(PEM)技術的特點。AEM技術不僅能使用非貴金屬催化劑(如Ni、Fe、Co等),還能在純水或輕度碱性溶液中運行,這利於降低漏液的風險。
相比PEM電解所需的貴金屬催化劑,如鉑和釕,AEM的運行成本顯著降低,使其成為一種更加可行的替代方案。
除了成本優勢外,AEM電解技術可以在較寬的工作範圍內運作,並且能夠有效地減少氫氣的交叉流失問題,其氫氣流失量甚至控制在0.4%以下。這不僅提高了系統的效率,也增強了安全性。
儘管AEM電解技術具有許多優勢,但其尚處於早期研究階段,面臨不少挑戰。最大的一個挑戰便是膜的耐用性。相較於PEM電解堆的20,000至80,000小時的壽命,AEM電解器的壽命僅約2000小時,這限制了其商業化應用的範圍。
為了克服這些挑戰,提升膜的導電性和耐久性成為當前研究的重點。
此外,AEM在高溫環境下的穩定性不足,通常難以承受超過60°C的高溫,而這對於大型電解系統的運行描繪了潛在的障礙。因此,尋找能夠保持在高pH和高溫環境下的穩定膜材質至關重要。
在AEM電解的過程中,氧氣生成反應 (OER) 和氫氣生成反應 (HER) 是關鍵的反應步驟。這些反應需要克服較高的能量障礙,尤其在氧氣生成反應中,由於多步驟的反應過程,導致了過電位的增加。
高效的催化劑能夠減少OER過電位,進而提高AEM電解槽的整體性能。
陰離子交換膜的設計對其性能至關重要。通常情況下,研究者使用四級銨(QA)作為膜的主要鍵接基團,但這類基團在堿性環境中容易降解,因此需要尋找如咪唑基等更穩定的替代品。
膜電極組合 (MEA) 是AEM電解器的核心組件,由陽極與陰極的催化劑層以及中間的膜層組成。催化劑層的設計和制備方法會直接影響電解器的效率與性能。
總的來看,陰離子交換膜電解水技術的出現,標誌著電解技術的一次革命。它不僅提高了氫氣生產的經濟性,還降低了環境影響,預示著可再生能源的未來。那麼,未來的氫能產業將如何以這項新技術為基石,實現更廣泛的應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