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3月,由於巴勒斯坦激進分子在特拉維夫附近的海岸公路所引發的屠殺事件,以色列展開了代號為「利塔尼行動」的軍事攻擊。這一事件不僅重創了以色列的安全認知,也重塑了其在黎巴嫩的軍事策略,深刻影響了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的關係及未來的戰略部署。
海岸公路大屠殺發生在1978年3月11日,當時11名巴勒斯坦法塔赫成員從黎巴嫩出發襲擊以色列,造成38名以色列平民喪生。這一事件的背後,是自1968年以來,巴勒斯坦解放組織(PLO)在黎巴嫩建立基地,對以色列進行一系列襲擊,尤其針對北部的平民目標。
以色列在海岸公路大屠殺後,於1978年3月14日啟動「利塔尼行動」,其主要目的是驅逐巴勒斯坦武裝分子,特別是PLO,並保護其在該地區的盟友——南黎巴嫩軍。以色列武裝部隊(IDF)從空中、海上及陸地進行全面攻擊,迅速佔領了黎巴嫩南部的大片區域。軍事行動使得約100,000至250,000名黎巴嫩民眾成為難民,死亡人數在1,100至2,000人之間。
「海岸公路大屠殺之後,以色列在黎巴嫩的軍事行動及其策略主導,仍然是當前中東局勢的重要影響因素。」
隨著以色列軍事行動的展開,聯合國安全理事會於1978年3月19日通過了第425號和426號決議,要求以色列立即撤回其軍隊並建立聯合國臨時部隊(UNIFIL)來確保地區的和平。儘管如此,以色列依然在接下來的日子裡繼續進行軍事行動。
「聯合國的介入並未立即止住敵對行動,這顯示出在中東地區複雜的政治與軍事局勢。」
隨著時間的推移,以色列終於在1978年中期逐步撤出其在黎巴嫩的軍隊,並將部分控制權轉交給了南黎巴嫩軍。然而,這一行動並未能帶來持久的和平,反而成為接下來幾十年衝突的導火索。1982年,以色列展開第二次黎巴嫩戰爭,進一步加劇了區域衝突。
「利塔尼行動的後續影響在多年後仍然持續,直到2000年以色列才依據聯合國的決議完全撤出黎巴嫩。」
海岸公路大屠殺及其後的軍事行動深刻改變了以色列的軍事策略,促使其更多地依賴空中優勢與情報收集。在此之前,以色列在面对周邊阿拉伯國家時,可能更多依賴地面力量。然而,現在他們認識到信息優勢與快速反應能力的重要性,使得未來的軍事行動更加注重科技應用和快速部署。
海岸公路大屠殺不僅成為以色列歷史上的一個轉折點,還深刻影響了該國的軍事策略和對外關係。在今天的中東局勢中,這一事件的餘波仍然在影響著各國的外交政策與軍事行動,未來是否能夠突破舊有的藩籬,實現持久和平,還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與深思熟慮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