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南黎巴嫩衝突,也稱為第一次以色列入侵黎巴嫩,代號為利塔尼行動,這場軍事行動的爆發不僅重塑了地區的政治版圖,也震驚了整個中東。此次入侵是以色列對於發生在特拉維夫附近的沿海大道大屠殺的報復行動,活動由駐港的巴勒斯坦武裝分子發起,最終導致數以千計的生命喪失和大規模的流離失所。
此場衝突引發的死亡人數估計在1100到2000之間,包括超過350名巴勒斯坦武裝分子和許多無辜的黎巴嫩平民。
南黎巴嫩衝突並非孤立事件,而是長期以色列與巴勒斯坦之間衝突的延續。1970年代,由於黑九月的失敗,超過3000名巴勒斯坦武裝分子逃亡至黎巴嫩,並在當地建立了一個準國家。這些武裝分子開始利用黎巴嫩作為攻擊以色列的基地,從而對以色列北部地區發動了一系列攻擊。
於1978年3月14日,以色列發動了利塔尼行動,其主要目的是驅逐巴勒斯坦解放組織(PLO)及其他武裝勢力,並支持當時的盟友南黎巴嫩軍。當時,以色列國防軍投入約25000名士兵,經過為期一週的攻擊,迅速佔領了南黎巴嫩大部分地區。
以色列的空中轟炸及砲擊造成了大量平民傷亡,並引發內部大規模的流離失所。
在戰鬥過程中,目標以PLO的各個據點為主,但由於巴勒斯坦軍隊早已預早撤退,IDF未能與大量PLO部隊交戰。相反,對於平民的傷亡及基礎設施的破壞卻造成了難以挽回的後果。
在這場衝突後不久,聯合國安全理事會通過了第425號決議,要求以色列撤回其軍隊並建立聯合國臨時部隊(UNIFIL)以確保地區的和平與安全。然而,這項決議未能立即終止敵對行動。以色列的軍事行動持續了數日,直到以色列宣布停火。
這項決議不僅未能平息衝突,反而進一步暴露了巴勒斯坦抵抗運動的脆弱。
1978年的南黎巴嫩衝突不僅僅是軍事行動,更是整個中東地緣政治局勢的轉折點。衝突的爆發引發了對以色列及巴勒斯坦問題的國際關注,並揭開了以後多場衝突的序幕,如1982年的第二次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未來的數十年,黎巴嫩和以色列的邊界地區持續動盪不安,並成為多方軍事行動的熱點。
最終,我們不禁要問:在這場衝突的背後,是否潛藏著更深層的歷史與政治緊張,而這些根源至今仍未根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