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對無數家庭和企業造成無法逆轉的損失。它的根源可追溯到美國房地產市場的泡沫破裂。這場因房地產市場崩潰而引發的危機,成為了繼大蕭條之後,對全球經濟造成最深遠影響的經濟衝擊之一。
這次危機不僅是美國的問題,而是一場全球性的金融風暴。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分析,金融危機之所以會爆發,是因為在金融系統內出現了一系列脆弱性,加之隨後引發了一系列的失控事件。2005年至2012年間,美國的房地產泡沫不斷膨脹,至2007年時開始進入崩潰期。
在此期間,美國的住房價格逐漸下滑,許多房主選擇放棄抵押貸款,這直接導致了由抵押貸款支持的證券價格下跌。這一過程被稱為「次貸危機」。隨著投資銀行持有的這些有毒資產的價值快速縮水,導致了許多銀行倒閉或接受了政府的救助。
金融機構的資金鏈斷裂使得信貸市場凍結,進一步削弱了整體經濟。
隨著信貸供應的緊縮,企業無法獲得資金以維持運作,而家庭也在償還債務而非消費。這種情況在2007年12月正式引發了美國的經濟衰退,並持續到2009年6月,其間持續了19個月之久。與其他衰退相比,此次經濟危機的影響顯然更加深遠且均衡,尤其是對發達國家的影響更為明顯。
在此次危機中,造成經濟衰退的原因可謂眾多,不僅包括對房市的高風險投資,還有對金融市場複雜性缺乏了解和監管不足等。即便有少數經濟學家在早期警告了信貸泡沫的破裂,但大多數人對於這樣的危機並不以為然。
如果我們無法完全理解金融體系,我們又如何能夠期望有效監管它呢?
隨著資金的凍結和國際貿易的下滑,失業率飆升,世界市場瞬息萬變,許多國家的經濟也開始遭受重創。媒體的報導中,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曼甚至將此次危機稱作「第二次大蕭條」,而許多國家的政府和央行也被迫采取一系列的經濟刺激政策以振興經濟。
為了防止事態惡化,許多國家的政府開始加大財政支出與貨幣政策的轉變,包括量化寬鬆等手段。然而,這些政策提振經濟的同時,也向社會傳遞了收入不平等的風險。美國的中位數家庭財富在危機期間顯著下降,從2005年的106,591美元驟降至2011年的68,839美元,呈現出明顯的收入差距擴大的趨勢。
綜觀過去的教訓,無論是從政策、金融機構的行為,還是從個體的償債行為,促成全球金融危機的因素都不是單一的。經濟學家們指出,透明的監管與合理的經濟政策必須同步進行,以防類似危機的再次發生。如此一來,當下的時代是否又在無形中重蹈覆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