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7年底至2009年中期的這段時間內,全球經濟經歷了一場顯著的衰退,這場被稱作「大衰退」的事件使得各國的經濟運行受到嚴重打擊。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評估,大衰退是自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經濟和金融危機。為什麼這場衰退比大蕭條更為嚴重?這一問題值得深入探討。
大衰退的成因複雜而多樣,包括金融體系中的脆弱性及一系列引發事件,這些都是促使衰退發生的根本原因。
大衰退的核心起因在於美國住房市場的崩潰,這一崩潰從2005年開始逐漸顯現,直到2012年才開始平息。當美國房價開始下跌,無數房主無法再承擔抵押貸款時,由於不同類型的抵押貸款證券持有者遭受損失,使得美國的金融機構面臨巨大的風險與潛在崩潰。
金融危機的標誌性事件是2008年雷曼兄弟的破產,這對全球經濟發起了猛烈的衝擊。隨著信貸市場的凍結,銀行失去了向商業提供貸款的能力,造成企業減少支出和投資,進一步推動經濟的下滑。根據官方數據,美國的衰退始於2007年12月,並一直持續到2009年6月,總計持續了19個月。
回顧這段時期,儘管大部分發達國家的經濟遭受重創,但某些新興市場國家的經濟卻在此期間增长,例如中國、印度和印尼,這使得全球衰退的影響呈現出不同的面貌。
在刺激經濟政策的推動下,各國政府和中央銀行紛紛採取了相應的對策。然而,這一適應過程卻引發了長期的複雜問題和理念的衝突,因為在大衰退之後,美國的收入不平等問題進一步惡化。在2005至2012年間,約三分之二的美國都市地區的收入不平等現象有所上升,家庭中位數財富自2005年的106,591美元驟降至2011年的68,839美元,降幅達35%。
雖然經濟刺激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帶來了短期的緩解,但卻未能根本改善美國的財富分配現狀。根據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曼的觀點,這種情況似乎更像是「第二次大蕭條」的開始,而非短期調整。
隨著經濟的復甦進程,各種刺激措施的撤回時機變得至關重要,這背後涉及到如何重新調整以尋求可持續增長之路。
根據美國金融危機調查委員會的報告,這場衰退的根本原因在於金融監管失敗與公司治理的嚴重缺失。許多金融機構的盲目與過度冒險最終為脆弱的金融體系埋下了隱患。報告指出,“危機是可以避免的”,如果當初政府對金融市場的風險有更深入的了解或對策,也許情況會有所不同。
此外,貿易失衡現象及債務泡沫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經濟危機。外部投資資金流入美國,最終導致在房地產市場上的不理性投資。伴隨著資本的不斷流入與房價的迅速攀升,有愈來愈多的家庭透過貸款來實現資產的增值,然而這也為隨後的崩潰埋下了重重隱患。
在大衰退之前,儘管有數位經濟學者與評論員曾預測到美國的經濟危機即將到來,但大多數人對於所謂的「意外」仍感到震驚。這引發了一個根本性問題:為什麼在如此多的警示之下,將這場衰退視為必然的預測依然如此困難?
在曙光初現的今天,我們再度反思大衰退所帶來的影響,這不僅僅是一場經濟危機,更是全社會對金融體系及資本運作的深刻反思。未來的經濟發展道路,是否能真正避免類似的悲劇再度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