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底至2009年中,全球多國經濟經歷了一場嚴重的市場下滑,這段期間被稱為「大衰退」。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結論,這場衰退是自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經濟和金融崩潰。大衰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根源在於美國住房泡沫的破裂,以及由此引發的次貸危機。
當住房價格下跌,房主開始放棄抵押貸款時,投資銀行持有的抵押貸款支持證券的價值隨之下降,造成了數家金融機構的崩潰或被迫接受救助。
大衰退的開始可追溯至2007年12月,並持續至2009年6月,前後長達19個月。這期間,許多國家經濟受到嚴重影響,尤其是北美、南美和歐洲等發達經濟體。而一些新興市場,如中國、印度和印尼,則在此過程中經濟獲得了顯著增長。這一現象無疑引發了投資者和學者對全球經濟格局的深刻思考。
IMF指出,全球經濟在2009年這一年符合全球衰退的標準,這是基於人均實際GDP的下降。
然而,衰退的爆發並不是突然的,數年來金融市場的脆弱性逐漸累積。美國的影子銀行體系逐漸壯大,但卻缺乏相應的監管,讓整個系統面臨風險。從2006年起,隨著住房泡沫的破裂,低質量的次貸再次暴露出來,迫使投資者面對持有的高風險資產愈發不安。
次貸貸款損失的出現揭開了金融危機的序幕,隨著雷曼兄弟在2008年9月的倒閉,市場恐慌加劇。
隨著貸款違約率的上升,影響各國的信貸流動性,造成消費者和企業的借貸困難。在美國,家庭債務的上升使得經濟體系愈加脆弱。美國國內的各項數據顯示,家庭的中位數財富在2005年至2011年間驟減了35%。
在這場危機中,許多人對金融機構的信任受到了沉重打擊,甚至導致了政府大規模的財政救助。
各國政府和中央銀行隨即開始了大規模的財政刺激政策與貨幣政策,以求穩定民生與恢復經濟。這場危機讓許多經濟學家重新審視凱恩斯主義的理論,並反思應對衰退的策略。
經濟學家們強調,刺激措施如量化寬鬆策略應在經濟復甦後及時退出,以避免長期依賴這些政策。
儘管經濟已逐步復甦,但收入不平等問題卻在此期間加劇。2012年,研究顯示在美國超過三分之二的都市地區,收入差距有所增加。此時,人們開始質疑,這場經濟危機對於普通家庭究竟帶來了怎樣的影響?
大衰退的根源在於金融體系的多重脆弱性,其中包括住房政策的失誤和銀行的過度借貸。政府的監管失效與金融風險的相互交織,最終導致全世界共同進入了經濟逆境之中。
這一系列的事件不僅揭示了金融市場的脆弱,也為以後的金融政策提供了重要的教訓。
經濟學家指出,若不根本改善金融體系的穩定性,更高的風險仍將再次吞噬全球經濟。因此當我們回望大衰退之後所學到的一切,有沒有可能再次避免類似的錯誤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