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光是一種屈光不正,主要由於眼球的旋轉不對稱造成眼睛的折射功率不均,這種情況會導致不同距離的視線都出現扭曲或模糊的現象。患者通常會經歷眼睛疲勞、頭痛及夜間駕駛困難等額外症狀。值得注意的是,散光不僅在出生時就存在,還可能在生活中逐漸發展或變化。
調查顯示,散光在歐洲和亞洲的成年人當中影響率高達30%至60%。
散光的產生至今尚未完全解釋清楚,雖然有研究認為其與遺傳因素有一定關聯。散光的根本機制涉及角膜的不規則曲率,及眼睛晶狀體的變化。這種影響稱為晶狀體散光,與眼睛的調節痙攣相似。
儘管散光可能不會有明顯的症狀,但當其程度較高時,可能會出現如下情況:視力模糊、重影、眯眼、眼睛緊張、疲勞或頭痛。近來的研究還顯示,散光與偏頭痛之間的關聯性較高。
先天性散光的產生原因尚未完全明了,但有研究指出,基因可能部分影響這種病症。雖然基於雙胞胎研究所得到的結論顯示基因僅少量影響散光,但已有多項基因組協會研究(GWAS)對散光的遺傳基礎進行了探討。
2011年在不同亞洲群體的研究中,發現了位於4q12的PDGFRA基因變異與角膜散光有關。
隨著研究的深入,相關基因的識別也在不斷增加。除了已被證明的PDGFRA外,還有CLDN7、ACP2及TNFAIP8L3等基因潛在關聯。
後天性散光可能因白內障手術或角膜受傷而引起。在這些情況下,傷口癒合時可能導致角膜的平坦度在某一方向上產生變化,從而引發散光。漸進性圓錐角膜的出現也會造成不規則散光。
散光的診斷主要通過眼科檢查來完成,一般會使用視力表進行初步篩查,接著使用角膜曲率計測量角膜的最陡與最平曲率。角膜地形圖也能為角膜的形狀提供更準確的資料。自動屈光檢查儀和視網膜鏡檢查可提供客觀的視力測量結果,進一步驗證散光的程度及軸向。
目前存在多種測試方法來量化散光的程度,包括使用時鐘轉盤或太陽圖表。
散光的矯正方法主要有眼鏡、隱形眼鏡及屈光手術。眼鏡是最簡單且最安全的選擇,隱形眼鏡則提供更廣的視野範圍。屈光手術能永久改變眼球形狀,但同時風險較大,並且成本相對較高。
根據2019年世界衛生組織的報告,全球約有1.237億人受到未矯正的屈光錯誤,其中包括散光。多項系統評估顯示,成人散光的患病率在8%到62%之間,總體估計接近40%。令人驚訝的是,中國的散光患病率最高,達到62%。研究指出,年齡越大,散光的發生率越高,主要是因為屈光指數的變化。
散光這一現象的發現可追溯至1801年,當時的學者托馬斯·楊就已經發現其在自己眼中的表現。隨後,隨著研究的深入,散光逐漸成為眼科的核心概念之一。
隨著現代醫療技術的進步,散光的檢測和矯正方法已有了顯著改進。這一切都源自於早期科學家的探索與發現,然而,散光對於我們生活的影響仍然值得持續關注與探討。你是否也曾發現過自己在視力上的某些不便,是否會對散光的改善有更多的期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