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光是一種視覺錯誤,因為眼睛的屈光能力在方向上不對稱而導致視覺失真或模糊,無論距離多遠都會影響視力。這種情況可能會導致眼睛疲勞、頭痛,以及夜間駕駛困難。根據2019年世界衛生組織的報告,全球有1.237億人受到未矯正的屈光錯誤影響,其中散光是主要原因之一。
散光可能會使視力模糊、出現雙影,並且易造成眼睛疲勞,甚至頭痛。某些研究顯示,散光與偏頭痛的發生率之間存在一定的關聯性。
散光的出現通常發生在出生時,但也可能隨著年齡增長而變化或發展。如果不及時治療,尤其是在早期出現的情況下,可能會導致弱視。
先天性散光的成因尚不清楚,但認為與遺傳因素有部分關係。研究顯示基因在散光中的作用並不大,而一些基因變異,如位於4號染色體的PDGFRA基因,已被認為與角膜散光有關。
此外,散光也可能由於白內障手術或角膜受傷引起。受傷後的傷疤收縮會導致角膜在某一方向上扁平,從而引起散光。
診斷散光的過程需要進行多種測試,包括使用視力表檢查視力、使用角膜測量儀測量角膜的曲率等。這些方法能幫助醫生量化散光的程度及方向。
檢測的過程中,醫生可能利用角膜地形測圖等先進技術,以獲得角膜形狀更準確的表現。
散光的治療方法有三種,分別是眼鏡、接觸鏡和手術。眼鏡是最簡單的選擇,而接觸鏡則能提供更寬的視野。手術則是通過改變眼睛的形狀來永久矯正散光,而這類手術的風險及費用皆較高。
在醫療上,正確的選擇取決於眼睛健康狀況、屈光狀態及生活方式等多個因素。
根據於不同年齡層的研究,散光的流行率在成人中大約為30%至60%不等,而老年人群中的比例則更高。惟有約82%的報告顯示患者屬於輕度散光。
隨著年齡增長,散光的流行率可能會因各種因素而增加,例如眼球曲率變化。
根據一項研究,許多兒童在五至十七歲之間就已出現散光的情況,且在幼年階段至四歲之間,陣風的出現率會顯著減少,直至成人期保持穩定。
散光的科學認識始於19世紀初,最早由科學家托馬斯·楊在1801年提出。隨著這一概念的不斷深入,許多後續的研究都在探索它的成因以及解決方案。
散光的概念已發展為現代眼科中重要的一部分,並且許多先進的技術和療法已被開發出來。
現如今,散光已成為一種普遍的視力問題,影響著數以百萬計的人的生活質量。科技的進步無疑為解決這一問題提供了更多可能性,那麼,您是否了解自己的眼睛健康狀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