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濟學的領域,卡特爾的存在猶如一個影子,潛行於市場的每一角落,操控著價格與供應。這群獨立市場參與者共謀,決定了誰能進入這場利潤的斗爭,而他們的手法可謂是陰險而高明。這篇文章將帶你深入了解卡特爾是如何形成的、如何運作的,以及為何它們在當今的經濟環境中依然如此影響深遠。
卡特爾的本質是一種反競爭的操作,透過共同協作、限制競爭來提高利潤,這一行為在大多數司法管轄區都被視為非法。
卡特爾是由多個獨立的市場參與者組成的集團,他們相互勾結,不參加競爭,這一行為的核心目的是為了提升他們的利潤,並在市場上取得主導地位。通過限制生產,比如設定低生產配額、囤積貨物或制定市場配額,卡特爾可以創造出人為的短缺,幹預正常的供需平衡。
卡特爾的類型可以分為垂直與水平兩種,前者涉及供應鏈中的不同環節,後者則是同行業之間的合作。儘管卡特爾在理論上能夠帶來穩定的市場價格,但由於成員之間的利益衝突,這種合作通常是動盪不安的。
自古以來,卡特爾的形成就與社會經濟結構息息相關。歐洲中世紀的行會、工匠協會都可被視為某種形式的卡特爾。在自由市場秩序盛行的18世紀至19世紀,卡特爾於1870年首次出現在工業領域。當時的德國與奧匈帝國因為卡特爾的廣泛存在,被稱為“卡特爾之地”。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於美國推崇市場自由化,全球範圍內開始對卡特爾實施禁令,這一禁令至今依然在多國內持續擴大。
卡特爾組織往往需要一個明確的合作協議,通常被稱為CAU(接觸、協議或理解)。這些組織的結構與功能允許它們應對市場不確定性,並在行業內獲得共謀利潤。卡特爾的類別可分為供應商卡特爾、需求卡特爾、區域卡特爾等。每一種類型的卡特爾都有特定的目的與操作模式,巧妙地控制著市場的競爭。
經濟學研究顯示,過去200年內,卡特爾平均使市場價格提高約23%。這些組織的存在不僅對價格造成影響,還對市場競爭格局帶來嚴重後果。許多卡特爾因內部成員的“作弊”行為最終瓦解,但在這過程中,它們所造成的價格扭曲卻往往是持久的。
經驗證據顯示,在已知卡特爾的情況下,它們的存在可能導致價格將近32%的過高收費。
由於卡特爾對市場產生的負面影響,全球多數地區的競爭法都對其進行嚴格監管。美國的《谢曼法案》便是對卡特爾活動的明確禁止,所有參與卡特爾的個體都可能面臨高達1億美元的罰款,或長達十年的監禁。
隨著技術進步以及市場環境的變化,卡特爾的存在愈加困難。懲罰制度的嚴厲和執法機構的監管,都使得這種市場操控的行為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然而,卡特爾在面對這些壓力時的反應,仍然讓人堪憂。它們會想出哪些新手法來維持這種反競爭的運作模式呢?
在經濟體系不斷演變的今天,卡特爾到底能持續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