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小米,學名Cenchrus americanus,或稱為Pennisetum glaucum,是最廣泛種植的小米類型。自史前時代以來,它便在非洲和印度次大陸上廣泛栽培。複雜的基因結構和第二集中的多樣性使其成為許多農業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在西非的薩赫爾地區,這裡被認為是其多樣性的中心。
根據最新的考古植物學研究,放於摩利北部薩赫爾區的珍珠小米栽培存在,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500至2000年。
珍珠小米的穀粒呈橢圓形,長約3至4毫米,是所有小米品種中最大的一類,顏色各異,可能是接近白色、淺黃色、棕色、灰色、藍色或紫色。這種穀物的特徵不僅限於顏色,還包括不同的外觀形狀,如圓形、六邊形、長葉型等。值得注意的是,在非洲,珍珠小米主要被歸類為圓形或長葉型,這顯示了此作物的多樣性和適應性。
珍珠小米對於幹旱、低土壤肥力、低濕度和高溫的生長環境非常適應。它能夠在鹽分較高或 pH 值較低的土壤中生長,其耐旱能力使它在其他穀物面臨生存挑戰的地區得以繁衍生息。這使得珍珠小米成為全球超過260,000平方公里種植面積的主導作物,已經成為全球小米產量的50%的人口來源。
過去幾十年來,小米的世界產量大致穩定,而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報導,1987年,全球種植小米的面積達到3940萬公頃,平均產量僅為每公頃704公斤。
在烹飪方面,珍珠小米被廣泛用於製作各種傳統食品,例如在印度製作的平面餅「bhakri」,以及在南非的主食「Oshifima」。在南非,其粉末經常用來製作一種叫做“ontaku”的發酵飲品。在印度,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名稱,如「bajra」在北方、「kambu」在塔米爾納德邦等,其中一些做法包括用它製作的米糊和爐烤餅。
印度是珍珠小米的最大生產國,最初的栽培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500年至1100年。直到今天,仍然有一些地區將其視為主食。例如,印度的拉賈斯坦邦仍為最大產區,其中唯一的混合珍珠小米「HB1」自1965年起問世。在非洲,珍珠小米同樣具有重要的經濟文化意義,而薩赫爾地區是此作物的主要生產地。
在尼日利亞,珍珠小米常與高粱和豇豆共同種植,以提高生產穩定性,減少總作物失敗的風險。
在面臨氣候變遷和病蟲害威脅的背景下,珍珠小米的未來仍然引發了許多研究。越來越多的研究旨在開發更具生產力的新品種,並選擇有特定特徵的作物,以滿足農民的需求。這包含了對小米基因組的研究,旨在培育出對抗礦物質營養缺乏問題的新品種。這使得珍珠小米不僅僅是生存的糧食作物,更是一項關鍵的營養來源。
從外觀、栽培適應性到食用文化的多樣性,珍珠小米無疑是全球糧食文化中的瑰寶。那麼,這樣一種多樣的作物,是否能夠在未來的全球糧食安全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呢?